家有小高手

2014年4月,14岁的关天朗经过一路拼搏,成为美国高尔夫球大师赛(Masters)史上最年轻的参赛选手(他还荣获了最佳业余球员奖)。运动史上又一个中国英雄由此诞生。知名体育评论员颜强有感而发,“很大程度上,关天朗在美国大师赛上的首秀,为中国高尔夫打开了一扇窗户。这个14岁少年不仅打破了美国大师赛参赛者年龄纪录,他异乎寻常的沉着镇定也让人折服。美国人突然意识到,原来在中国也有高尔夫。”

在颜强看来,关天朗只是高尔夫在中国的一个起点。根据《高尔夫文摘》(Golf Digest)香港版记者Susan Huang的报道,关天朗代表了中国新一代的少年高尔夫球手。她表示,仅在华南城市深圳一地,就有七、八十名少年高尔夫球手定期参加比赛,而在北京上海等其他大城市的高尔夫球场上,少年球手的身影也屡见不鲜。

与成人的高尔夫相比,我们接触到的少年高尔夫球员,包括家长更加注重的是这项运动本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从这些3岁玩到80岁的,与自己对话的运动中锻炼心智,培养抗压、沉着、冷静的性格。

但不可否认,高尔夫这样运动的特点,就注定了它不可避免要承担过多的意义。

一个家庭要培养一个小高球手,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参加锦标赛磨练,接受私人教练指导,以及购买最前沿的器材,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各类器材,从球杆到球鞋,从球包到衣服,然后是果岭费再到奔赴各地参加各类锦标赛。

然而,回归到高尔夫本身,是否真正喜欢这项运动,才是能否长期坚持的动力。本期我们接触了三个家庭,家中都有一名小小高球手。所幸的是,家长们都以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为起点去参与高尔夫运动,并且,过程中收获了他们意想中或意料外的收获。这才是,我们期望看到的少年高尔夫的故事。

挥洒少年行

寻常周六的一个午后,深圳观澜湖。一个接一个地,年纪十来岁左右的少年出现我们面前。他们个子不等,年纪从几岁到十几岁都有,大部分都是独自一个人前来。唯一相同的是,黝黑的肤色和一脸的沉着、自信。

这些少年们,都是来参加本次2014年度平安VIP俱乐部“挥洒之行——少年高尔夫邀请赛”的。虽然没有家长的陪伴,这些孩子们都很老练地领取了更衣室的储物柜的钥匙,然后各自去准备了,为了下午开场的比赛。

正值8月的深圳,午后户外温度高达35℃。暴晒的果岭上,所有小选手们认真比赛。他们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烈日下挥杆的状态。在青少年阶段,打高尔夫是没有球童的,为了练球,小球手们经常烈日下奔走,汗水湿透整个衣衫,无怪乎他们全部都有一样的肤色——黝黑,而脸上也有相似的表情——快乐。

身型壮硕的13岁小男孩蔡博臣,是同他的外籍教练一同参加比赛的。球龄近一年多,蔡博臣说自己最大的收获还是打高尔夫的快乐。他希望自己以后能到美国读大学,而在现在,就开始着手筹备到美国读高中的事情。当谈到即将告别国内熟悉的环境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生活和求学,蔡博臣没有流露出担忧,相反,只有期待。语言对他来说早已不是障碍。但是最初和外教接触的时候,也担心过自己的口语,不敢表达,后来,多说也就习惯了。这名新西兰的外教,是他同几个小伙伴一起请的,共同分担费用。外教Sean表示,在中国,打高尔夫似乎是件很昂贵的事情,其实不应该这样。在国外,高尔夫是一项平民运动。他希望在中国,所有喜欢打高尔夫的孩子都应该有这样的机会来参与。而喜欢高尔夫的孩子,不分国界,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同样的观点何梅女士,中美青少年教育发展基金会外联出国董事长也表达过。她是特地赶到深圳来参加本次2014年度平安VIP俱乐部活动的,在讨论青少年的海外教育环节中,何女士表示,海外的教育环境更加包容和鼓励发挥特性,她接触的高净值人士都会选择让子女接受海外的教育。

我们在现场接触的另外一名参赛选手,14岁的于一成,他练球已4年。这个孩子有着同他年龄不相符合的气场,他坚定,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职业高球手。尽管家里并不是非常同意他的选择,但是也尊重了他的意愿。“关键是他非常想要打”,于妈妈表示。于一成则对高尔夫有自己的见解:“高尔夫需要潜心玩味研习,击球的每一个动作,瞄球时的站立姿势、击球前例行动作、转肩、腰部及臀部动作、上下挥杆、扣腕等等,都必须扎实、熟练、流畅。这并不能说是艰苦的磨炼,但却是对自己无限潜能的挑战。”

两个半小时的比赛后,蔡博臣和于一成分别获得亚、季的好成绩。

在赛后的晚宴上,资深高尔夫专家袁铁坚先生莅临现场同少年们分享高尔夫文化,袁铁坚先生现任云南华侨城高级副总经理、云海谷高尔夫球会总经理,曾留学英国,在苏格兰爱姆伍德学院进 修高尔夫管理课程,受聘于湘潭大学、暨南大学旅游学院、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任兼职教授。袁铁坚认为,对孩子而言,高尔夫那些细致入微的礼仪文化和需具备的独立精神更显珍贵。打球时,高尔夫球的运行轨迹,与球场的位置,果岭的方位,赛场的风向,选手的心理因素等有关,同时还考验着选手的体力。的确,高尔夫拥有500多年的历史沉淀,这项运动的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推崇。高尔夫对青少年的成长,更是可以起到非同小可的积极作用。在挥杆之间,孩子们不仅可以享受到这项运动的许多乐趣,也可以学到更多的道理与责任。

本次活动是平安VIP俱乐部联合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原创精英时尚杂志《maňgazine|精英》举办的2014“非凡人生∙尊享平安”系列活动的第三站。平安VIP俱乐部自2008年成立以来,始终以“健康财富∙尊崇礼遇”为主旨,致力于打造国内综合金融VIP俱乐部的第一品牌,竭诚为平安VIP俱乐部会员提供平安集团旗下产险、寿险、养老险、证券、信托、银行、期货等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尽力呵护会员的财富和健康,为会员打造丰富的精神盛宴。同时,本次活动还得到了西藏卓玛泉及中美青少年教育发展基金会外联出国的支持与赞助。

人物:林钰鑫

年纪:14岁

高尔夫球龄:7年半

“高尔夫靠的是执行力,心智越强,执行力越高。”

林钰鑫6岁半那年开始,每逢周末,热衷高尔夫的林爸爸便会带他去球场练球,“高尔夫运动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限年龄,小孩和大人可以一起玩,能轻松建立亲子关系。即便一家3-4口人,站在不同的Tee (高尔夫发球区T台)就可以玩,爷爷白Tee,爸爸蓝Tee,未成年小孩红Tee,成年小孩黑Tee,算杆数就能玩。”林爸爸说,这一点,其他运动是无法替代,轻松的亲子氛围还能亲近大自然,林钰鑫很快就对高尔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和其他的高尔夫小伙伴一样,林钰鑫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高尔夫球选手”。不过,在林爸爸看来,并不会把所有的宝都压在“转成职业球员”这一条路上。“一边学习一边打球的模式是最好的,如果以后打不出来,也可以上一所好的大学。”

刚从美国打完青少年最高级别高尔夫联赛AJGA的林钰鑫,表现极为出色,获得过多场比赛冠军,他已被多个教练看球,“美国的教育体系很好,大学里高尔夫校队的教练一般都会去学校附近的比赛或者大型的青少年比赛去观察有潜力的选手,甚至,有些实力比较强的校队会提前一两年挑选出自己心仪的球员。想进大学的球员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将自己的简历和个人成绩发给大学的教练,如果教练对球员感兴趣便会去观看球员的比赛。” 国外这种成熟的高球制度,对林钰鑫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激励。

一个好的球手一定有他的成功之道,有趣的是,“林钰鑫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练球。”林爸爸总结道,“很多家长都有个误区,认为要打好球就得多练习,其实,高尔夫是一项相对静止的运动,站着不动对孩子发育不好,每天练高尔夫,反而导致孩子两边肌肉一高一低,容易扁平足,关节和腰出问题。”虽说已有7年半的球龄,但林钰鑫一直是保持每周末练一两次,这种频率的练习反倒增加它对高尔夫的喜爱,可塑性越来越强,其他队友改不了的动作,他不受固定习惯约束很快就能调整好。

“体能是致胜的关键。没有好的体能与肌力,想打远很困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接受有系统的体能强化训练,开球距离远个三十码,轻而易举。”凭借十几年球龄的经验,林钰鑫的父亲有一套自己的高球理论。他坚持让林钰鑫10岁开始科学的体能训练。华彬健康管理中心康复医学部主任李宏图,第一任国家高尔夫球队队医、前国家体操队队医毛雨生,都曾对林钰鑫做过体能指导,通过拉伸、核心练习、心肺练习和力量训练,林钰鑫对球杆和球的控制力、稳定身体各部位性能都有所增强。

高尔夫靠的是执行力,心智越强,执行力越高。“林钰鑫运动天赋有了,体能优势有了,接下来就需要把文化课程补上,只打球而心智跟不上并不能走得长远,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一点将越显性。”林爸爸总结。

国内的学校并未有太多时间去学习,因此林钰鑫把每一次国外参赛都当成是言行身教的文化课程。参与诸多赛事的林钰鑫,对比了国内外球友的综合素质,他说:“在国外打球很放松,队员们虽不相识却很友好,国内球友攀比心较重,摔杆打闹并不稀奇。”林钰鑫也通过与各国球友的交流不断鞭策自己:“去年在佛罗里达的比赛中我输给一个韩国小孩,今年也又遇见他,发现他进步很大,我也会更加努力。”

无疑,高尔夫运动可以很好地修炼球员的性格,球员的心态可以即时反映在击球的效果上。“林钰鑫跟我一样,性子很急躁,打高尔夫后有改观,因为急是打不出好球的。”林爸爸看到如今打球冷静很多的林钰鑫甚是欣慰。

由于性子急,2010年,林钰鑫在几场精英赛和公开赛后一度陷入了迷茫,因对果岭判断不够细,短杆推杆常失误,成绩并没有预期的理想。跌入低谷的林钰鑫产生了逃避心理,他对林爸爸提出了放弃比赛的想法,林爸爸拿出《高尔夫规则》中的“坚持”理念对林钰鑫说:“烂也要烂在球场上,无论打得好还是坏,都是你自己,需要你去正视。”

转折点并非外力,而是伴随着成长,在种种历练后,林钰鑫自己想明白了:“唯有调节情绪与心境,直面挫折,抵御压力,弥补不足,才能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如今看到的林钰鑫已是一个阳光大男孩,从他脸上的自信的笑容一眼就能看到与众不同的乐观态度。

人物:祝一夫

年纪:9岁

高尔夫球龄:1年半

“高尔夫不仅仅讲求技术、心理、体能,还需要一颗尊重他人的心,这些决定了孩子将来能走多远。”

“孩子有个体育爱好是终身受益的。”祝一夫妈妈坚持认为,如今中国很多孩子已经被打压得没有快乐幸福的能力,而她并不会盯着孩子出成绩,只希望高尔夫是帮助他成长的一个工具。“很多事情都投入越多,将来得不到就失望越大,学高尔夫顺其自然就好了。”

祝一夫的父母都是从体育大学毕业,或许是强大的遗传基因,祝一夫从小就对运动感兴趣,不仅高尔夫,其他如棒球、网球、游泳、滑雪、击剑、足球都是他的爱好。主攻练高尔夫,是他同样打高尔夫的爸爸选的,不像足球、篮球容易受伤,且运动生命短暂,高尔夫是一项可以从3岁进行到80岁的运动,与太极一样有益于人长寿。此外,中国高尔夫是一个高端的圈子,最好的社交平台。在讲究人脉的时代,父母希望祝一夫将来即使不做职业球员,也可以去做金融,有这样一个社交工具对他很有益处,在这里,可以结识与他一样追求进步、讲究礼仪、遵守规则的朋友。

作为世界高尔夫的殿堂,美国,令人心向往之。以关天朗、窦泽成为代表的中国高尔夫“海外兵团”踏上了北美求学道路。如今留学浪潮渐渐波涛汹涌,有天赋、有梦想的小球员都踏上了自己的留学之路。祝一夫也是其中的一员,去年9月他赴美国IMG-大卫•利百特高尔夫学球1年。

赴海外以实现“上学打球两不误”,正是祝一夫选择“海归”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国内教育体制和国外不同所致,祝一夫妈妈说道:“高尔夫是一项复杂的运动,国内只注重球技,基本不会有相关文化课程,综合素质很难提升。而在国外,文化课、心理课有专人辅导,打高尔夫好的队员可以免试进入大学,还能拿奖学金。”

祝妈妈介绍,美国还有很多其他的青少年比赛,球员几乎每周都有比赛可打,可以积累丰富的比赛经验。而美国的比赛云集了全世界的青少年好手,球员们可以通过比赛相互较量,相互学习。这一系列的优势在将来都有显性的表现。

“世界第一教练”大卫•利百特是祝一夫在美国期间的教练。他的教学理论及方法,大大提升了高球运动的水平,驰骋当今高坛的顶尖球手,有许多都师出他的门下,如尼克•费度,恩尼•艾斯,贾斯汀•罗斯,李•维斯特伍德,查理斯•豪威尔三世,尼克•普莱斯和魏圣美等等。他评价祝一夫说:“像这样的孩子,将来在任何领域都会走得很远。”面对大卫•利百特这么高的评价,祝一夫妈妈感到骄傲:“每个人心里都住着小巨人,家长要做的事就是把小巨人放出来,孩子有了内心的意识和上进的心,将来做什么都可以。”

“其实,刚去美国时,祝一夫的成绩并不突出,但他有超乎别人心理素质、坚持和忍让,各种闪光点慢慢爆发出来后,每次比赛都排在前列。”祝一夫妈妈总结道,“高尔夫不仅仅讲求技术、心理、体能,还需要一颗尊重他人的心,这些决定了孩子将来能走多远。令我感触很深的是,国外球场所有事都是自己做,而中国都是球童服务,连选杆、距离判断,都是体力和脑力上的替代,它在国内更像娱乐活动而不是一项运动。”

出国学球归来后,祝一夫的父母深刻感受到国外与国内高球氛围的差异,“国内练高尔夫一年起码需要30—40万,很多家长一味追求成绩,少不了从众和炫耀的心理,甚至追求完美的高球工具。”说到杆具,祝一夫妈妈说起来一段换杆之事:已经9岁的祝一夫至今仍在使用儿童杆,整套杆400美金,而别人的一根杆就需800美金,差别很大。回国后,其他家长都建议她给孩子换杆,以免影响参赛成绩。但美国教练拿着祝一夫的杆具去学校测杆验杆,非常负责任地说,现在不建议换杆,这杆还可以用半年,换了新杆,短期内是打球远了,长期却对孩子发育不利,孩子骨骼正成长,动作的稳定性是第一位,追求速度反倒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打高尔夫是一件快乐的事。”祝一夫说道:“我把每一场比赛、每一轮、甚至每一杆都当成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在通往梦想的路上,祝一夫正在稳步前进,最近一两年他的比赛越来越多,即使学球时间短,并没有在国内进行非常系统的训练,但体能上遗传和后天塑造优势,让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高手,“未来之星”、“体能之星”、“年度之星”这些称号和荣誉如约而至。

人物:忻驰坤

年纪:9岁

高尔夫球龄:4年

练习高尔夫,忻驰坤学会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应对每一次挑战。

从小练习高尔夫可以培养孩子的品格,以后踏上社会有了更胜他人一筹的基础。如今世界排名前100名中,青少年球员占过半比例,高尔夫球坛无疑成为了小球员的“江山”。与祝一夫同龄的忻驰坤,五岁那年就开始接触高尔夫。

与高尔夫结缘,是忻驰坤四岁那年的一场大病——川崎病,至今病理未明,极值的发烧程度达到43度。从生死门闯关之后,忻驰坤体质仍虚弱,父母意识到必须选择一项运动强生健体,有人建议击剑——奥体中心有世界最大的击剑俱乐部;有人建议马术——运动之外礼仪姿态也同样重视;高尔夫也是其中之一,介绍中自律、诚信自然少不了。

恰逢前国家高球队主教练Jim Johnson在忻驰坤就读的幼儿园楼上开了一家“Jim Johnson Golf School”,于是高球就成了他第一项培养运动爱好的试金石。第一次到Jim的班上试训,忻驰坤异常兴奋,10杆,杆杆打到球。五岁男童竟然持续练了一个多小时,天赋异禀。在打高尔夫球的人中,“左撇子”无疑是少数人群,也许是天然的优势,如今看到的忻驰坤已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健将。

跟之前我们接触的其他孩子不同,忻驰坤的爸爸忻学庆介入高球,则是因为孩子先开始接触高尔夫。那时还恰巧碰到2010年体坛最大事件——足协三大佬南勇、杨一民、张健强因赌球东窗事发后被抓,整个足球界瞬间一片漆黑。由于对高尔夫不尽了解,忻学庆隐隐担忧甚是谨慎,孩子一旦沾赌,且不说成绩,前途毁尽。高球界的朋友一语消除了忻学庆的疑虑:“高尔夫有别于其他运动,它很难通过操控来获取盈利的目的,尤其青少年高尔夫圈子单纯、社交性弱、规则详细的特性,更不可能达到赌球的目的,不存在系统性的风险。”

“大家耳熟能详的诚信、自律,都与高尔夫本身运动特点相关联,球场极大,9洞球场,1200亩,已望不尽边,18洞球场,周围更空无一人,在无裁判监督下移球完全无人察觉,多1杆可能滑落10个名次的比赛中,考验的就是诚信,不论对抗多么激烈,所有球员都应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高尔夫运动的精髓所在。”忻学庆感悟,世界上难以有像高尔夫球这般拥有厚厚一本规则手册的运动了。

一个偶然契机,忻学庆加入了北京国际高尔夫发展基金会(BIGF),担任理事、副秘书长,透过基金会多项公益高球赛事,加快推动青少年高球事业的运转。他主持公益高球阳光少年计划,展开青少年高尔夫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赛事,却蕴含了忻学庆很多深意:“相比足球篮球激烈竞技的运动,高尔夫的特性决然不同,它讲究动中静、静中动,涉及面宽、相对复杂,要求球员自身掌握技术、战术、心理、生理,外部掌握规则、环境、杆具、团队,诸多影响因素形成短板效应,哪一项都不能弱。对于心智还未完全发育好青少年来说,一定要接触多的理念才能打得好球。”

“喜欢打高尔夫球的孩子不学坏”,这一观点在家长之间流传甚为广泛。究其原因,在于这项运动蕴含着很多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譬如乐观、从容、坚韧、诚信、独立等,“高尔夫的首要规则是尊重他人,忻驰坤最大的优点就是帮助别人。” 忻妈妈欣慰地说道,练习高尔夫,忻驰坤学会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应对每一次挑战。

忻爸爸则站在了另一个角度看少年高尔夫。“高尔夫是全球范围内比例最大的容易中途放弃的运动,不像足球、篮球、棒球这些团体运动,可以受到队友教练相互鼓励,高尔夫是一项标准的个人运动,乐自享苦自知,4人随机分组,相互并不认识,长时间枯燥情况下容易放弃。”他意识到,青少年高尔夫有别于成年人社交性质的高尔夫,只有通过不同方式和角度去提升他们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坚持。而高尔夫受季节性影响,北京12月初至次年5月,草坪休眠,球场封地,近半年时间打不了球。忻学庆发起了冬季“雪中高尔夫”、“长冬穿越”项目,做了大量的工作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并邀请高球生理、心理、杆具等方面专家为小球手解决竞技中的疑难。

这些正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有高尔夫文化传承的国家已经知道,学校课堂可以让孩子们“知书”,高尔夫课堂可以让孩子们“达理”。美国的多数优秀职业和业余球员有一个共同点:从小和父亲一起走进高尔夫球场,在这里学会了一种身体技能,和九种精神价值。

高尔夫是一项讲究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必须排除外界干扰,全神贯注于每一杆上,并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著名高尔夫球教练琵雅•妮尔森(Pia Nilsson)的《每一杆都要有意义》一书中说:“高尔夫绝对不是挥杆技巧那么简单。它还包括很多层面,其中之一是‘人性’。高尔夫犹如人生,个人修为越好,场上的表现也会更棒。” 从忻驰坤的秉性到每场赛事的优异成绩,便印证了高尔夫蕴藏的哲学。

乐自享,苦自知,与篮球足球等团体运动有别,高尔夫是典型的个人运动,打好球无人分享快乐,打失误球无人安慰鼓励,即便如此,忻驰坤并不觉得枯燥,“世界头号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是我的偶像和标杆,我会努力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对于这个5岁便开始学球的忻驰坤来说,高尔夫就是他最大的梦想。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