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争议之中 看见文学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

地点: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

人物:李敬泽、 周啸天、格非、王跃文、刘亮程、白烨、谢有顺等

9月23日晚,初秋的北京,空气中透出丝丝清凉。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某报告厅内,灯光璀璨,大红色屏幕布景,“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一行大字,醒目简练。颁奖过程中间,歌唱节目穿插其中,气氛显得隆重热烈。简单的颁奖流程,以及《映山红》、《半个月亮爬上来》、《怀念战友》等经典歌曲的选择,则让人感受到清新简朴。

8月11日,第六届(2010〜2013)鲁奖获奖作品名单在中国作协官网上一经公布,获奖诗人周啸天的一些诗作就被网友“晒”出来并广为传播,作品的水平遭到不少质疑。这种质疑被网络放大后,成为公众关注、讨论的聚焦点,几乎将对其他获奖作家的讨论完全遮蔽。而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参评的非虚构历史作品《瞻对》在终评中获0票出局,导致阿来对评奖程序过程的质疑,并直接发出“我抗议”之声,更是让本届鲁奖的评委们遭遇更大的公信力考验。在如此舆论背景下的鲁奖颁奖典礼,自然也备受关注。

周啸天

一片质疑声中,处于漩涡中心的当事人周啸天,一直保持着平静。站在现代文学馆诗歌奖领奖台的周啸天,虽然没有被选为获奖作家代表发言,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透露自己的心情“踏实、坦荡”,“我非常清楚我能得这个奖的正当原因。我认为,评委们投票给我,并最终把这个奖给我,是根据我写的一些很好的作品,而不是根据我写的相对不太好的那些。我想,这是正常而自然的做法。”

早在获奖名单公布时,笔者多次与这位来自四川大学古典诗词专业的教授诗人交流。听其言,观其行,或许才是离真相更近的好方法。提到非议质疑是否让他这位象牙塔里的教授诗人感到“惊诧”,他说:“非议之事,从来就有,每个人都会碰到,每个人都要有思想准备,学会淡然处之。(这些非议对我)毫无影响。得奖是占大便宜。别人说难听的话,都得忍着点,低调点。”

23日的颁奖典礼是晚上7点半正式开始的。典礼开始之前,众位获奖作家以及多位评委也陆续现身在现代文学馆一楼大厅。本届鲁奖共7个门类的34部作品获奖,35位获奖者到场领奖。他们或是因为小说,诗歌、文学理论或者翻译作品获奖。格非、王跃文、刘亮程、大解,以及担任本届鲁奖评委的文学评论家白烨、谢有顺等几十位文坛知名人士,让大厅里的文学浓度陡升。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一进大厅,就笑着跟作家们打招呼、握手,并作简短交流。当李敬泽与来自中山大学的年轻教授、同样以文学评论著称文坛的谢有顺握手笑谈,也让人联想到文学本身:两人都以文学评论敏锐精准、妙语如珠著称。而当谢有顺加入因《一个人的村庄》而备受赞誉的新疆散文家刘亮程, 与写出《国画》、《大清相国》等畅销小说而拥有大量读者的湖南作家王跃文的聊天阵营中,话题之轻松,彼此之熟稔、亲切,则让人看到文人之间相处的生动一面。

此时的周啸天,穿着最普通的外套,安安静静地在大厅一个有坐凳的角落里待着。他坦言:“这是我第一次来现代文学馆。坦白说,我此前跟作家圈的来往并不多。这也很自然,因为我一直在高校教书,出席活动,多是以教育界身份出席。”

格非

在颁奖过程中,小说家格非、徐则臣,诗人大解,散文家刘亮程,评论家孟繁华等人,作为获奖作家代表,发表了各自的获奖感言。以先锋小说著称的格非说,按照他的理解,这个奖不仅是褒奖作家作品,同时也是对作家们所从事工作的肯定,“从根本上来说,文学就是一种寻求认同的事业。作家不仅面向现实的读者,也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刚刚获得老舍文学奖不久的徐则臣,被公认为是70后作家中的佼佼者,他在获奖感言中谈到了鲁迅,“这个奖以鲁迅先生命名。鲁迅先生写了很多著名人物,这些人物里有呐喊、彷徨的人,也有更多一类人,他们是沉默的人。不是他们一声不吭,而是他们的声音我们没有听见。我自己的小说里的人物也是沉默的人。他们希望在北京过上好日子,或者就是简单地希望在北京看到一场真正的大雪。我写小说,也就是想让这些声音能被更多人听见。”在此刻,这些文坛实力派们,也让人看到文学。

刘亮程

喧嚣中,实力派先锋作家格非的中篇小说《隐身衣》获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国内著名纯文学杂志《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就看出其中被隐蔽的意义,“格非作为一个公认的优秀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不用我多说。但是不得不说,较长时间以来,格非与大型文学奖的缘分并不深,他很少获得文学奖的青睐。这次鲁奖能青睐格非,可算是对这位如此重要、优秀作家却罕有获奖这种遗憾的一次弥补。他的获奖作品《隐身衣》,是那种能在文学史上留下来的作品。”而70后作家徐则臣的作品以11票全票通过获得“短篇小说奖”,也让程永新看到积极意义,“比起备受大众瞩目的80后,70后作家群的写作,显得格外低调,没有得到足够的认知度。徐则臣是当下70后作家中最值得好好关注的作家之一。对他这个70后代表人物的褒奖,我想,也会对70后作家群体的整体,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管外界争议如何,笔者在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现场内外看到的依然是文学在场—至少是某一部分文学的在场。在文学的影响力需要与影视去竞争大众关注度的时刻,在小说这种文字艺术形式已经越来越古典的时刻,有实力的作家,有意义的作品,依然值得关注。

 

网络时代,一场热闹的争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人只是把这当成一场闹剧,热闹散去,对诗歌依然不关心,对文学依然没兴趣。作为读者,喧嚣之中,怀着一颗对文学敬畏的纯粹之心,回归阅读本身,才是当务之急。争议终将会像浪花散去,经得起时间的好作品与真读者,才是永恒的河岸。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