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万达转舵

◆ 2000年房地产市场势头正旺,全国商品房屋销售面积近1.9亿平米,是1997年的2倍。万达在银根紧缩的1997年就是少数全国性房企之一,此时趁势而上,是当仁不让的选择。

◆ 2000年5月,王健林决定转型做商业地产,公司内部首先炸开了锅。“我们本身做住宅做得很好,也很赚钱,品牌做得也不错。在这个时候你搞什么商业地产呢?”

2000年1月9日,全国地产业没有大事发生。在这一天,中国足坛的一个小变更却如同蝴蝶扇动翅膀,空气中悄然传递着颤动,最终催发了中国地产业世纪转折的飓风。

变更发生在辽宁大连,这里的男子职业足球俱乐部更名易主,队名中“万达”两个字被抹去。

6年前,万达集团入主大连足球俱乐部。在6个赛季里,夺取4次甲A联赛冠军,至今还保持着联赛连续55场不败的纪录。万达因足球扬名全国时,不仅稳坐大连房地产市场,而且成为首批进军全国的房地产企业。

万达集团告别足球,却意味着它将失去头顶上最大的光环。而这仅仅是万达涅槃的开始。谁都不会料到,这家正在全国开疆拓土的住宅企业,会在6个月之后突然转型,专攻被业界视为歧途的商业地产。

 

1989-年,万达进行大连市西岗区北京街旧城改造。北-京街小区开发使万达集团掘到第一桶金(万达供图)

1993-年,万达集团开发的新开路小区创造了当年全-国旧城改造一次性动迁居民人数之最(万达供图)

1998-年始,万达到成都、长春等多个城市开发(万达供图)

万达集团-1991-年开发的民政街小区成为东北历史上-第一个工程质量全优小区(万达供图)

房市隐忧 不玩足球,就全力开发房地产?王健林并不是这么想的。

退出足坛后,万达集团的新动向备受猜测。

全力开发房地产是不错的选择。2000年,房地产市场势头正旺,两年前的利好政策已经转化成市场红利。2000年,全国商品房屋销售面积近1.9亿平米,是1997年的2倍。

论资历,万达在这一领域耕耘已久,自然当仁不让。

万达集团做旧城改造项目起家,1992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当年已占大连房地产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年收入接近20亿。随之而来的1993年,房地产市场受到大规模清理整顿,萧条之际万达却逆势而上,走出大连,去广东开发房地产。

万达到广州谈好了项目,去注册公司。工商局不给注册:“你是东北公司,怎么可以到这里注册?跨区域没有这个先例,还不能注册。”万达找到当时的一家华侨房地产公司,以每年一百多万的投入注册了分公司,权责自负。当时开发房地产要有计划指标,万达没有,只能找国有房地产公司借,“就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了”。

在行业的寒冬期,万达仍抱定信念苦苦坚持。1996年6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住房建设可以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消费热点。1997年9月,“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被写进党的十五大报告。1997年底,在银根仍然收紧的情况下,万达开始大规模跨区域发展,从此真正走向全国,成为少数全国性房企之一。

房地产行业全面复苏,万达似乎也厉兵秣马。

在2000年1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王健林说:“去年万达集团的业务扩展到9个城市,而今年房地产的开发量是去年的4倍。”2000年3月,万达在长春推出首个楼盘长春明珠。万达虽是进入长春的第一家外地房地产公司,却反客为主,长春明珠尚未开盘就创下了消费者彻夜排队、疯狂认购,两天卖出612套住房的惊人纪录。由于诚信销售,当月,大连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号召大连市建设系统向万达集团学习,市级以上的政府发一份文件号召向一家房地产企业学习,至今也仅此一例。

然而,顺风顺水的王健林对这个行业十分忧虑。

他发现,房地产在任何国度里兴旺时间都没有超过50年的,住房市场一旦成熟或者满足绝大多数需求就衰落了。“这个行业不是一个百年的行业,全世界都是如此。”

2000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增长21%,联想、海尔、红塔等“新面孔”都在进入房地产行业。牛市之下,众多企业争着从中分一杯羹,商品房质量泥沙俱下。2000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广州的市民们在天河宏城广场争抢话筒,说得最多的是房产投诉。刘女士攥着一张照片,那是她在江燕路某花园购买的商品房,建筑外墙的瓷砖竟然大片脱落,露出空洞的墙体。

据国研中心的统计数据,这波1998年以来的两位数快速增长,一直持续到2004年。万达意识到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土地就这么多,经不起每年这么大量地开发。”建房子、卖房子的模式终究难以持久。

撤离“客场” 多元发展也不是路子,完全跳出地产这行,万达什么也干不了。

王健林忧虑房地产未来的同时,也彻底放弃了多元战略。2000年,万达撤离各个小“战场”。

万达董事会在2000年决定,从原有多元化模式收缩,集中资源发展房地产业务,走“地产专业化路线”。两年后,万达的制造业等多元业务全部出售,标志着相关尝试的告终。

跨界经营曾是王健林寄予厚望的阵地。

1994年前后,为了能够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万达集团决定由住宅开发转向多元经营,“万达做了很多行业,我们搞过酒业、搞过酒店、搞过外贸”。

几经尝试,万达与外资企业联合搞起了制造业。1998年,万达合资开办电梯厂。投产两年,效益呈几何式翻番,作为第二大股东的万达野心勃勃:“目标也是三年内进入全国前三名。”

当时也是大连万达足球队的巅峰期,球队挑落日韩对手,杀进亚洲赛场决赛,令中国球迷振奋不已。凭借足球盛名,万达的跨界出击风头正劲。“投资了消费品生产,争取每年达到2亿-3亿的销售额。除此之外,我们还投产了一个药业公司,生产的是获得专利的、具有世界水平的生物制药。最近万达还成立了网络公司,力求在高科技领域内有所发展。”

做地产起家的万达来到“客场”作战,水土不服。

这些产业关联性小、行业跨度大,万达“搞了这么几个工厂,后来觉得这也不是路子”。除了和外资企业联合的制造业外,其他产业“几乎不赚钱”。

跨界产业也不适合万达单一的人才结构,王健林认为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我们当时的结构全是搞地产的。要是全部去做零售,或者做医药,这也是可以寻找到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但是意味着我们所有这一拨人全都被淘汰。”

一些万达老员工仍然记得2000年的产业转型。当时万达超市在大连已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营良好,原计划再多开一些分店,停掉超市就意味着停掉大量的现金流,之前付出的辛苦努力也付之东流。许多老员工想不通。

王健林顶住压力,告诉大家:中国的零售业远远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随着WTO的到来,本土的零售业将受到强有力的冲击,长痛不如短痛,趁着形势不错及时撤出,将所有精力投入到一个稳定长期的领域中去,才是企业最终的发展之路。

“遵义会议” 王健林最终决定做商业地产,没有人理解他,这条路太难走了。

万达到底要干什么?王健林的答案是转型做商业地产。

从公开资料上看,王健林执意转型,可能来自一件“小事”,最终触动了王的反思。

作为民营企业,当时万达的职工没有社会保障,一旦生病只能靠自己或单位负担,恰好那两年万达连出了两个重病号,一个癌症,要打很贵的针,一个肝病,要到北京换肝,“一个人就干掉我将近200万医药费。”对王健林来说,当年那200万并非无足轻重,虽然也有人跟他说其实不用负担这么多,但以王的脾气和性格,他不会坐视不管。

钱花出去了,王健林开会的时候跟大家交流:人吃五谷杂粮,都有身体不好的时候。我们老是这么干住宅项目,赚了一点钱,又投入到项目上面去了。也没有自己稳定的现金流,这样你们将来难有长远的依靠,所以我们得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

“大家一起讨论,开了几天会,决定做收租物业,就是现在所说的商业地产。”11年之后,王健林在大连高级经理学院演讲时讲道。

当时,公司内部首先炸开了锅。“在2000年,我们又不懂商业,什么叫商业地产?”一位老员工回忆,“我们本身做住宅做得很好,也很赚钱,品牌做得也不错。在这个时候你搞什么商业地产呢?”

2000年,万达跻身全国房地产百强企业。集团上下兴奋之时,董事长的思路来了个大转弯。

大部分人意见很大,认为做商业地产很难,对企业发展而言,利润空间不大。

5月17日,大连万达大厦,员工们争论了三天三夜。

讨论到最后,赞成者只有王健林一个,其他人都反对:一下子做商业地产,谁来设计?不懂建造,也不懂招商,那意味着我们过去的生产流程全部要再造。

“大家反对不是说反对我这个决定,反对个人,主要是对未来的一种不确定性,或者一种恐惧,觉得做这个有一定风险。”王健林说。

万达三天的大会开到最后,王健林力排众议,下定决心成立了商业管理公司和住宅开发公司,万达并行的两大管理公司。

这次大会事后被万达称为“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一个月后,万达的房地产开发被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建设部、中消协、经济日报等六家单位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千人大会,专门推介万达的三项承诺经验。这是建设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推介一个房地产企业的典型,到现在也无二家。对任何一个房地产企业来说,都是不小的刺激。

然而王健林没有徘徊,商业地产开了弓,就没有回头箭。

开弓之箭 王健林认为这种选择不是赌博,而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前瞻性的分析和战略决策。

从2000年开始,万达开始做商业地产。“不懂,什么也不懂。既不懂商业,资金也缺少。人才?国内没有这方面人才。就这样开始做商业地产。”一位老员工说。

在地产圈里,同行们对商业地产避之不及。2000年,王府井百货由于成都项目的挫折,不再涉足商业地产开发,在全国的发展重返租赁经营的老路。2000年前后,万科也转让旗下的百货股份,彻底成为专业化的住宅开发商。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曾预警:商业地产项目很难取得较高比例和长期的融资支持,如果搞出租型商业地产而自身没有资金实力,则必死无疑;如果搞出售型商业地产,则会遇到经营管理上的致命麻烦。

1993年中国曾出现一轮办公物业的建设热潮,万科也趁势而入,它在鞍山开建的东源大厦,这个后来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一度几乎沦为烂尾楼,债务到2001年才还清。万科在它的大本营深圳,也遭遇了写字楼滑铁卢。1993年,王石想建深圳第一高楼海神大厦,51层,180米,超过国贸大厦和正在建设的地王大厦。结果,和东源大厦一起,这个项目也险些拖垮了刚刚起步的万科。

“万科的教训之一是,不要轻易上高层项目,否则不是纪念碑、里程碑,而是墓碑。”王石在自传中曾这样评价。

对此,王健林的心态完全相反。“为什么这么多有实力的企业都不去做商业地产,主要是因为商业地产很复杂,我总结为五难:定位难,规划难,招商难,管理难,资金难。”王健林有一个比喻,做住宅开发是小学生,做商业地产是大学生,“但正是因为商业地产难做,所以真正的竞争对手也少,竞争对手少,利润就可以拿得多一点。”

王健林认为这种选择不是赌博,而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前瞻性的分析和战略决策。他说:“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露端倪了。中国的城市化其实就从1993年开始的。1993年邓小平南巡之前,中国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农村在进行的。就是从南巡做一个标志转为城市改革,而且城市化进程也急速地扩张。差不多中国城市化高速扩张已经有个五六年了。国外叫零售业不动产,我们叫商业地产,是中国将来顺应中国城市化的方向,而且是顺应社会需求的非常好的一个产品。”

昆明西山万达广场是万达第100 座商业地产,这艘商业地产航母, 14 年前就奠基了。(万达供图)

14年的时间证明了王健林的话并非虚言。从首个第一代万达广场——长春重庆路万达广场开业至今,已有100家商业地产遍地开花,成为当地的城市中心。2014年10月31日,昆明西山万达广场将盛大开业,成为第100座万达广场。

这百座万达广场亦在不断嬗变之中,目前已经历了四代变化。

万达进入商业地产领域之后,第一批六个店分布在长春、长沙、南昌等城市的核心商圈。模式就是一栋楼,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业态分层布局,地下是停车场,一楼是分割销售的小店铺,二、三楼是超市,四楼是电影城。

第二代产品叫商业组合店,项目面积大了,达到10万-15万平方米;业态也多了,有百货、超市、影院等五六个主力店,但没有室内步行街,且除了商业之外没有文化、娱乐、体育、酒店等别的业态。

第三代则迅速改进了产品形态,项目的中心是一条室内步行街,几个大主力店围绕室内步行街布局。步行街的每一层都通往各主力店,在任何一个平面或立体上顾客都可以到达任何商店。平面立体形成互动,这就是万达在商业中心设计上的创新。而万达商业地产第三代的灵魂,就是这条室内步行街。

2014年8月22日,万达集团创新的新一代核心产品——万达茂首个项目在南宁开工。南宁万达茂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总投资150亿元,计划2017年开业。

万达茂是万达集团在世界首创的大型室内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所有项目完全室内,一年365天娱乐全天候,彻底解决天气对娱乐项目的影响。万达集团计划今年在全国主要城市开工3-4个万达茂,每个万达茂都结合当地文化进行创作,项目各具特色,内容完全不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