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知识分子要敬惜纳税人的钱

2014年10月10日与11日,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先后公布,7名教授涉嫌套取国家科学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被查,其中最年轻院士李宁等4人被捕。

责任编辑:陈恺辰 蔡军剑 实习生 吴越安

在反腐高压态势之下,贪腐高官落马早已不是大新闻,但贪腐高知落马就不一样了。2014年10月10日与11日,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先后公布,7名教授涉嫌套取国家科学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被查,其中最年轻院士李宁等4人被捕;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何家成(正部级)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没想到啊没想到,连这么浓眉大眼的也贪腐了。这两起案件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他们的知识分子身份恐脱不了干系。李宁,分子生物学家,工程院院士,担纲过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何家成,经济学家,获得过孙冶方经济学科学奖,都是大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可是有道德光环的。李宁获得过2005年度五一劳动奖章、 863计划先进个人与首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道德荣誉。 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曾号召全校师生向李宁学习,称其“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卓著”。似乎距让全国人民学习也就一步之遥了。

许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6)


回复

2014-10-31

追名逐利,必须承认是基本的人性,而不是无私和奉献。我国国民职业道德大面积沦丧,根源应在于制度环境,且首要的,且最根本的是政治制度。我们全体国民应反思我们的政治制度,推动政治改革,走向民主和自由的政治文明,让每个国民首选正当的、有德的方式去实现自我。

回复

2014-10-31

中国科研花钱大手大脚 但科研成果却。。。

回复

2014-10-25

nfzmreview@vip.163.com 这是我们的邮箱,感谢您的留言。您这么认真,我们为您准备了一本书。盼您经常留言!

2014-10-24

本想写信给《南方周末》的编辑,但没有找到可以联系的邮箱。就此文语气、观点看法不同,与陈斌评论员探讨。 先议评论员的语气。文中写到,“没想到啊没想到啊,连这么浓眉大眼的也贪腐了。”“此类现象海了去了。”“要是中国的政府科研经费管得也像美国那样严, 现在偷得不亦乐乎的知识分子岂不是要哭死?”如果这是某人的个人观点,需要加引号,并注明信源。没加引号,则可以理解为评论员本人观点。作为评论文章,代表一家之言,与他人观点相左无可厚非,但不宜用煽动性语气。新闻人应慎用程度副词,这是基本准则。而长相与贪腐没有正负关联,这也是起码的逻辑和统计常识。挪用科研经费现象存在并应受到批判与规范,但将“偷得不亦乐乎”的帽子扣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实为误。 文中首先提到知识分子头上的道德光环和被神化了的职业,如教师和医生,还谈到渠道为王。实际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医生都没有自我神化,而是社会为这些从业者设置了更高的道德水准。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是春蚕到死,蜡炬成灰;医护人员是救死扶伤。就流行话语,是高大上;简而言之就是奉献与牺牲。这是为什么这两个行业出现追逐利益的行为时,总是引来一片骂声。若如文中所言,“……任何正当职业,无非是通过给别人、给社会创造价值来换取资源的谋生手段而已……”,这两个行业的人追求收入维持体面的生活并无可厚非。而且并非知识分子认为自己的职业更高尚,所以不存在“祛魅”问题。 (待续)

回复

2014-10-25

科研人员抱怨待遇低所以要通过科研项目补足是现状(不合理的方式),应该去企业(赚大钱)是作者认为合理的方式,然后为什么他们(贪腐者)不采取合理的方式呢?作者就推测他们个人能力在市场面前无油水可捞,"合理的推断是去市场收入会更低".意思就是骂他们无能还贪腐 教师的话,看是全额拨款还是差额拨款还是自收自支...全额拨款就是政府直接从税里面划给教师的,跟公务员性质一样,当然跟研究人员也一样,算是纳税人的钱(感觉别扭是因为这篇文章的反面示例是公为私用,中心问题也是项目经费管理,个人所得只是一笔带过非文章重点)

2014-10-20

这篇文章质量不高,给人婆娘骂街的感觉,逻辑混乱,例如,其中一段说到科研人员抱怨待遇低所以要通过科研项目补足的观点,后面却接着说到科研项目没有市场价值应该去企业。这个逻辑不太明白,这跟科研项目有没有市场价值有关系吗? 另外,认为公办教师非纳税人的观点明显也有问题,难道教师们的收入不是自己对社会劳动付出的正当所得?

回复

2014-10-25

2014-10-20

这篇文章质量不高,给人婆娘骂街的感觉,逻辑混乱,例如,其中一段说到科研人员抱怨待遇低所以要通过科研项目补足的观点,后面却接着说到科研项目没有市场价值应该去企业。这个逻辑不太明白,这跟科研项目有没有市场价值有关系吗? 另外,认为公办教师非纳税人的观点明显也有问题,难道教师们的收入不是自己对社会劳动付出的正当所得?

回复

2014-10-24

续3 而且大多数中国大学并没有为教师提供一个像美国的终身教授制那样的保障体系。在美国,除非特殊情况,教师获得这一头衔后, 不可随便被学校解职,学校不得干涉教师的学术自由。在中国,收入偏低和评价导向使得一些教师在急功近利的大潮下越游越勇,渐行渐远。官员为个别学生向教师求情,官员左右学术,又使得教师的学术威严扫地。套用余英时的话说,学术官治后,行政权力(power)显然大过了知识分子的影响力(influence)。 请不要神化知识分子,请不要为知识分子设置更高的道德标尺。尊重知识,不管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给有知识者体面,尊严和学术自由。改善科研评价体系和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每位教师也要给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用宝贵的经费做高质量的研究。是为本。

回复

2014-10-24

(续2)文中对知识分子的二分法还明显表示了对公立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不敬,对知识的不敬。高校中的知识分子大部分没有向工人、农民、商人、企业家那样直接生产有形产品,但他们的智慧和思考带来的无形资产是难以估量的。自然科学的很多突破都来自高等教育机构的实验室,市场化后带来生活质量和体验的改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探索让人类更多的了解自身。试问,在西方,会有人把曾在公立大学任教的福柯和海德格尔划为“食税人”?而谁又能否认他们在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现象学上给人类研究范式上带来的转变(paradighm shift)? 将视角再扩大。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总体经历了私有化、市场化的过程,土地住房私有化,民营资本涌现,收入差距日益加大,新中产阶级逐渐形成。而中国的高等教育,除了扩招,并没有经历这个过程。当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员工的收入和福利水涨船高时,作为事业单位雇员,中国知识分子的收入只是小幅上涨,大部分高校教师的工资收入维持在万元以下水平。相反,在争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一些高校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将对高校教师的考核指标非理性地拔高,并不合比例地倒向科研。职称评定标准中强调要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排名在一定位次之前,发表在一定级别的刊物上的论文不能少于多少篇,有些甚至具体规定每年不能少于多少篇。为了评上职称——一个和收入挂钩,更和社会地位相关的头衔,研究的顺序从正常的产生研究兴趣——检索文献确定研究问题/假设——制定研究方法——获得经费支持——收集数据——撰写报告——发表/发布成果,变成需要评职称——需要有项目——为了获取项目撰写申请——获得经费——进行研究——发布成果——评上职称。 待续

回复

2014-10-24

(续1)抱歉,因为评论文字不可以超过800字,不得不分条发布。 再谈食税人。文中把没有投身商业企业的知识分子化为“靠纳税人的钱养活自己”的行列。学校也好,医院也罢,都需要一定的经费维持运营,包括人员开支。政府拨款也确实是中国学校经费来源之一。强调,之一。这并不仅在中国如此。以我所在的美国州级公立大学为例,它的经费来源是州政府拨款和学费。本州是农业州,经费紧张,加上不易如名牌私立大学那样容易得到企业、机构以及资本雄厚的校友的捐款,所以学校一直致力于维持一定的入学率。上调学费有时也是权宜之计。2014-2015学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费是43938美元,州的公立大学在2万美元左右。除去合作办学项目,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国公立高校的学费都维持在每年几千人民币上下, 不足以填补学校的各项开销。 然而,在中国,大学调高学费并非易事,动辄被冠以“乱收费”之名。作为解决方案之一,学校不得不开办盈利性课程班。当本应追求真理、理想的地方沦为培训机构时,知识分子对自身良心的拷问并不比来自社会的批评质疑少。但至少可以说,高等院校里的知识分子自己也创造了财富,所以敬请不要用“食税”这样的字眼吸引眼球,挑动公愤。我们长于创造“血浓于水”这样的“想象的共同体” (imagined communities)——特别是付诸于民族主义时,但恳请不要用“纳税人”这个容易共鸣的词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缴纳的税费被知识分子偷食。 (待续)

回复

2014-10-24

本想写信给《南方周末》的编辑,但没有找到可以联系的邮箱。就此文语气、观点看法不同,与陈斌评论员探讨。 先议评论员的语气。文中写到,“没想到啊没想到啊,连这么浓眉大眼的也贪腐了。”“此类现象海了去了。”“要是中国的政府科研经费管得也像美国那样严, 现在偷得不亦乐乎的知识分子岂不是要哭死?”如果这是某人的个人观点,需要加引号,并注明信源。没加引号,则可以理解为评论员本人观点。作为评论文章,代表一家之言,与他人观点相左无可厚非,但不宜用煽动性语气。新闻人应慎用程度副词,这是基本准则。而长相与贪腐没有正负关联,这也是起码的逻辑和统计常识。挪用科研经费现象存在并应受到批判与规范,但将“偷得不亦乐乎”的帽子扣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实为误。 文中首先提到知识分子头上的道德光环和被神化了的职业,如教师和医生,还谈到渠道为王。实际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医生都没有自我神化,而是社会为这些从业者设置了更高的道德水准。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是春蚕到死,蜡炬成灰;医护人员是救死扶伤。就流行话语,是高大上;简而言之就是奉献与牺牲。这是为什么这两个行业出现追逐利益的行为时,总是引来一片骂声。若如文中所言,“……任何正当职业,无非是通过给别人、给社会创造价值来换取资源的谋生手段而已……”,这两个行业的人追求收入维持体面的生活并无可厚非。而且并非知识分子认为自己的职业更高尚,所以不存在“祛魅”问题。 (待续)

回复

2014-10-23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高知要专心知识,书中自有…,自有…

jwt2038
回复

jwt2038

2014-10-20

贪官中的精英,知识分子中的败类。

回复

2014-10-20

这篇文章质量不高,给人婆娘骂街的感觉,逻辑混乱,例如,其中一段说到科研人员抱怨待遇低所以要通过科研项目补足的观点,后面却接着说到科研项目没有市场价值应该去企业。这个逻辑不太明白,这跟科研项目有没有市场价值有关系吗? 另外,认为公办教师非纳税人的观点明显也有问题,难道教师们的收入不是自己对社会劳动付出的正当所得?

回复

2014-10-20

要珍惜“纳税人”钱的岂止是知识分子?

回复

2014-10-19

不敢苟同作者的观点,尤其是最后一条。 西方很多国家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虽然很复杂很多文本,但其核心精神和理念是:严格控制两端,而给中间阶段足够自由,也就是对申请条件和结项标准审查很严,但给与申请成功者足够的自由。另外更为根本的是,人家重视科研经费中知识分子的智力因素和精力投入,一般的劳务支持在30%以上,甚至超过50%也很正常。我就知道很多学者用科研项目的经费为给自己做事的研究生支付生活费的。所以,中国的科研管理制度绝对属于逼良为娼,虽然这不能成为少数学术大贪犯罪的借口。

回复

2014-10-19

记者还是 无冕之王 呢 最近就一个被判刑的 被记者勒索 我碰到过

回复

2014-10-19

对许多科研人员来说,如何把纳税人的钱变为自己的钱,是首要的科研课题。 一针见血啊。现在很多教授(上至有着院士光环的教授下至副教授乃至资深讲师这类准教授)孜孜在念劳心费力的,主要是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想方设法申报“到”课题(经费越多越妙),第二件事是精心建设“专家共荣圈”以便课题顺利验收,第三件事就是殚精竭虑把巨额科研经费化为己有。前两件事都要组建朋友圈,第三件事常常要家属和学生、助手帮忙——当个课题负责人,必须调得动好几十号人才行。 这三件事搞定,名利双收的基础就夯实了。余下的教学也好,科研也好,那是业余活动,甚至都不在高智商活动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