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学堂】允许听讲座的人睡一下觉

九旬教授吴良镛在人民大会堂的演讲,研究生睡倒一小片,是否应该谴责?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传播,在百分之百的时间,对于百分之百的人都是有效的。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有什么理由对打瞌睡的学生苛责呢?无论如何,学生打瞌睡,从因果关系来看,不能从受众找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蔡军剑

九旬教授吴良镛在人民大会堂的演讲,居然研究生睡倒一小片,在种种争议声中,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还是有些方面值得讨论。

首先,研究生打瞌睡是否应该谴责?这要看报告会是否属于仪式行为。仪式是典礼的秩序形式,具有表演性和象征性,比如开学式、毕业典礼,如果其中有讲话,即使再无趣,听讲的人打瞌睡都是失礼。参加一个仪式,就是签订一个表演契约,再卑微的角色也是角色,也要进行社会学表演。

从报道看,这次报告会显然不是一个仪式行为,更像是传播者主动进行信息传递的传播行为。在传播语境中,社会关系的角色是传者与受者。无论是谁,地位再尊贵,在传播关系上都是平等主体,你可以选择讲,我可以选择不听。即便是免费的电影试映会,导演再有名,作品再伟大,观众都可以选择睡觉。谁会谴责一个在电影院打瞌睡的人呢?

传播过程中,当然也有礼仪,但主要以不干扰别人传播为宜。你不可以迟到,不要用闪光灯,不要随意走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7)


pmdong
回复

pmdong

2014-11-02

来听课就不要睡觉,要睡觉就别来听课;这是最简单的道理。讲者与听者是平等的,尊重是相互的,可以将睡觉者请出去。

gkhf838
回复

gkhf838

2014-10-31

不想听,就别去,去了就应该对主讲人有个起码的人格遵重。

寒暄
回复

寒暄

2014-10-28

能去就不错了!

回复

2014-10-10

我 们 承 诺:先 给 票,后 收 费,给 不 给,由 你 定,但 长 站 在 远 的 角 度 考 虑 我 想 您 是 不 会 不 付 费 的。想 长 期 收 益,你 是 离 不 开 我 们 的! 【申 明】 本 机 构 不 收 会 员.不 收 保 证 金.有 诚 意 的 请 《貮肆⑥⑤》《⑨肆叁》《九⑥九》

回复

2014-10-09

事实上那天睡觉不是在吴老讲座时候,而是在吴老之后一个院士讲他遇到的学术舞弊事情,敢问多少人有兴趣。另外这个报告题目是:2014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会。看到这个题目谁还有激情。。。

回复

2014-10-06

还记得我的某个老师说过一句话:一节40分钟,不要求你都集中精力听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走神休息。我的这位老师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但我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我个人认为这句话可以可以解释这里笔者的某些问题。

回复

2014-10-04

有些时候你讲的再好,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何必呢!把握讲座的目的即可,凡是与此目的无关的,适当忽略。

回复

2014-09-29

不想听可以不去,何必去了睡觉碍眼呢

回复

2014-09-28

最清新啊,观点不能再赞。

回复

2014-09-28

也许作者所言的传播手段和技巧适应里普遍受众的口味,但这样得来传播效果的利弊,又该如何衡量?

回复

2014-09-27

哈,旬有两种意思。 1.十日为一旬:上旬,下旬。 2.十岁为一旬:年过六旬,八旬长者。

2014-09-26

92岁,是九旬吗?

回复

2014-09-27

啊哈,作者有说吴老不是好老师甚至是草包吗?

qzuser

2014-09-26

阁下的意思吴老不是好老师甚至是草包?果真是“一鸣惊人”!

回复

2014-09-26

西谚云:一个人的美味,对另一人则可能是毒药。 人的喜好是多样性的,俗语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在不违法、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应当允许别人保持这些多种多样的特性。

回复

2014-09-26

92岁,是九旬吗?

qzuser
回复

qzuser

2014-09-26

阁下的意思吴老不是好老师甚至是草包?果真是“一鸣惊人”!

sozzz

2014-09-26

一个草包自然要包容别人睡觉. 好老师越来越少了.学生挤满课堂目不转睛便是最好的褒奖和赞美.

回复

2014-09-26

上个世纪90年代,听吴良镛院士讲过建筑学,是建设部组织的,会场非常安静。之所以研究生睡觉,吴院士一定不是讲的他的本行。隔行如隔山,讲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难免会有自己尚未弄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嫌,哪能不睡觉哦。

sozzz
回复

sozzz

2014-09-26

一个草包自然要包容别人睡觉. 好老师越来越少了.学生挤满课堂目不转睛便是最好的褒奖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