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盛宴,中国资本靠边站

2014年9月19日,阿里在纽交所上市,此次阿里IPO最大的赢家是软银和雅虎,而中国投资人却在这场资本盛宴中靠边站。其实,在阿里巴巴早期融资历程中,中国资本的身影曾一度闪现,只不过没有坚持到最后。

责任编辑:王小乔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当地时间2014年9月19日,美国纽约,阿里巴巴集团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交易,马云携8位敲钟人亮相。 (CFP/图)

在美国硅谷,高校-创业团队-风投-华尔街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而中国这根链条仍然是残缺不全的,无论是政府主导的创投基金,还是孱弱的资本市场,都难以给科技企业提供资本助力。

北京时间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NYSE:BABA)在纽交所上市,开盘价92.70美元,较发行价上涨36.3%,筹资额达218亿美元,成为美国市场迄今规模最大的IPO交易。

当天阿里巴巴收盘价93.89美元,以收盘价计算,其市值达2314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谷歌的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也是排在苹果、谷歌和微软之后的全球第四大高科技公司。

作为阿里巴巴第一、第二大股东,软银和雅虎在其上市之前的持股比例分别为34.4%、22.6%。软银是此次阿里IPO最大赢家,持有7.98亿股,按照93.89美元收盘价,软银的持股市值高达749.5亿美元。其次是雅虎。根据之前的协议,雅虎在此次上市中将抛售阿里巴巴股票,将持股比例保持在16.3%,雅虎通过抛售这部分股票获得税后收入约为51亿美元。

相比之下,创始人马云在上市前持股比例为8.9%,联合创始人蔡崇信3.6%。不少人感叹,作为一家立足中国、主要业务市场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国投资人竟然不是其IPO最大受益方。

事实上,在阿里巴巴早期融资历程中,中国资本的身影曾一度闪现,只不过没有坚持到最后。

唯一的参与者

2014年9月9日,马云在纽约举行IPO上市路演活动时说:“15年前我来美国融资200万美元,被30家VC拒绝了。我今天又来了,要200亿。”

尽管“被30家VC拒绝了”,在阿里巴巴成立半年后,马云还是在美国获得了第一轮投资500万美元,高盛牵头,包括新加坡汇亚(TranspacCapital)、瑞典Investor AB和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TIF。

在当时的互联网热潮中,拿到这样的投资不算离谱。

1999年夏天,刚刚拿到哈佛商学院MBA学位的邵亦波和谭海音回国创业,准备做一个叫做易趣的C2C拍卖网站,凭着一份商业计划书和初具雏形的网站,拿到了以万通国际、IDG以及个人的投资组合60万美元,当时该项目的整体估值是300万美元。四个月后,易趣以1250万美元的作价又融资650万美元。

为此,网上流行过许多段子,分别是不同的“大佬”们对当年错失阿里巴巴追悔莫及。

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震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当时中国国内创投基金规模很小、不成熟,再加上当时中国没有创业板,早期初创互联网企业只能去海外上市,阿里巴巴选择海外风险资本,这是由当时产业形态决定的。

而中国资本中唯一的参与者,与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TIF有关。

1991年3月,《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