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贪官的“窝里斗”惋惜说明什么

没有立场,哪来视角?媒体对于有关事件的报道,也会或明或暗地反映出媒体有关从业人员的视角以及决定这种视角的立场。
社会把脉
这种从贪官污吏而不是普通民众的视角采写的报道多了,不免使人觉得,所谓的“立场问题”,仍然不可忽略。


    有关武汉科大校长书记双双落马的那个案件的报道,诸多媒体几乎都聚焦于一点:揭发校长的居然是书记。有的标题为“贪官内讧:书记告校长”,有的则叫“‘窝里斗’牵出两个贪官”。反正,注重的不是“内讧”,便是“窝里斗”。
    “窝里斗”或“内讧”使人感到痛心以至于可恶,是局限于同一营垒的。比如说,在革命时期,一个革命的组织“窝里斗”;在战争年代,一支人民的队伍“内讧”,这组织或队伍不败于自己的敌人,却硬是自己把自己搞垮了。至于敌对的营垒,还巴不得他们“窝里斗”呢!勾践伐吴,用的是文种之计。其中的“遗其谀臣,使之易伐”和“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就是使吴国君臣“窝里斗”的反间之计。
    武汉科大的校长刘光临与党委书记吴国民的身份自然还有些复杂——作为同一大学的主要领导,他们应当齐心协心,办好这所大学,“窝里斗”会损害这所大学的利益,阻碍这所大学的发展,因而使人感到痛心。然而,作为同一领导层中的以权谋私的贪官,他们“窝里斗”也会使人感到那么地可恶么?
    由“窝里斗”想到另一个由“窝”字组成的词语,那就是“窝案”。“窝案”之所以成为一种现象,其思想根源是以“为人民币服务”为其共同宗旨,其组织根源则是以“一把手”为“窝长”的“家长制”。这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内部或许也有种种矛盾,对外却是相当地一致,甚至以“窝长”为核心紧紧地抱成一团。因为他们都懂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窝案”不易东窗事发,才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某一个环节出了毛病,某一个“窝”员违反了潜规则,露出蛛丝马迹,才会被拔出萝卜带出泥以至于“一窝端”。这种“利益共同体”,业已成为民众的对立面,大概还不至于有人把他们之间的那种“利益与共”的关系当做“和谐”的典范与标本。要把这“窝”那“窝”的统统“一窝端”,也不能寄希望于他们的“窝里斗”,但对于民众而言,恕我直言,不管他们怎样“窝里斗”,也都比他们的“窝”里不斗来得强。
    武汉科大的书记与校长都争着当“窝长”,可谓是一山二虎,不是那种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但他们之间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称“搬起石头砸到自己头上来”的吴国民,如今就很有些后悔了,不是后悔他不该“贪”,而是后悔他不该“斗”。
    现在是很少听到有人说立场了,现在的人喜欢说视角。其实,视角是由立场决定的,又随着立场的变更而转换。没有立场,哪来视角?媒体对于有关事件的报道,也会或明或暗地反映出媒体有关从业人员的视角以及决定这种视角的立场。前些年,有媒体报道说“纪委书记酒后搂错了人”,对此,我当时就觉得大有可推敲之处。比如说:什么叫做“搂错”了人,假如他搂的是“坐台小姐”而不是“外企白领”,是不是就不算“搂错”了人?再比如说,什么叫做“酒后”搂错了人,是不是说,假如不是“酒后”,他就会一搂一个准,想搂“坐台小姐”就决不会去搂“外企白领”,因而,这“酒后”就成了他“搂错”人的充分理由以至终极原因?芽如今又有媒体将书记校长双双落马归结为“窝里斗”。
    这种从贪官污吏而不是普通民众的视角采写的报道多了,不免使人想到“立场”二字,也不免使人觉得,所谓的“立场问题”,仍然不可忽略。
(作者为杂文家)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