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样板,今朝垫底黑龙江,一座资源大省的艰难救赎

中国重化工业的一路高歌,最先成就了黑龙江,但随着重化工业进入尾声、产能过剩凸显,黑龙江经济率先撞墙。自救之外,黑龙江的出路,最终指向了财税改革。资源税率长期偏低,资源型央企利润多数流向中央,是这一资源大省敢于大呼“不公平”的底气。

责任编辑:王小乔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大庆油田电力集团油田热电厂。2014年,大庆油田出现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增加值负增长,也给了黑龙江经济致命一击。 (CFP/图)

中国版图最北的黑土地上,计划经济最早于此发芽,又相对较晚转向市场经济,旧胎记深重难除。

中国重化工业的一路高歌,最先成就了黑龙江,近十年又让内蒙古、陕西等能源产地迅速崛起;但随着重化工业进入尾声、产能过剩凸显,黑龙江经济率先撞墙。

能否上收社保教育等事权,给黑龙江等地方减轻负担?能否下放财权,提高资源税等地方税种的比重?自救之外,黑龙江的出路,最终又指向了当前中国最重要的几项经济改革之一——财税改革。

就在人们快要忘掉这块位于中国东北角的黑土地时,2014年上半年,黑龙江重新回到聚光灯下。时移势易,这一次,是因为它成为全国GDP增速最慢的省份,不到5%。

时间倒转六十年,借着资源禀赋和“殖民政府”遗留的工业基础,黑龙江曾经作为新中国经济复苏的“供给地”而大放异彩,诞生了大庆油田、北大仓这样的全国样板。GDP总量和增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初的二十余年,始终位列前茅。

黑龙江经济,到底怎么了?

“历史憎恶跳跃,大的变化和经济革命都不是突然来临的,它们必定是经过了周全的和长期的准备。”美国经济史学家兰德斯在《国富国穷》中的论断,映照着黑龙江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重化工业的一路高歌,最先成就了黑龙江,近十年又让内蒙古、陕西等能源产地迅速崛起;但随着重化工业进入尾声、产能过剩凸显,黑龙江经济率先撞墙。

政府开始行动。2012年推出促进工业经济增长17条,2014年6月再次出台稳增长的65条措施,计划投资3000亿元。

但这很可能是一场难言乐观的自我救赎。在一位不愿具名的省政府官员看来,一方面,黑龙江没能在春风得意之时安排好未来的产业转型;与此同时,大庆油田等重要央企的利润没有更多地留存在地方,也加剧了这座资源型大省的衰竭,“这就好比一头奶牛,挤干了奶,却让她自谋生路。”

中国版图最北的黑土地上,计划经济最早在这里生根发芽,又相对较晚转向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旧胎记深重难除。同样作为老工业区,德国鲁尔历时三十年,引入市场经济并成功转型;而在黑龙江,多元、竞争、活跃、法治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建设仍在缓慢前行。

率先撞墙

在过去的十年间,能源工业占到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一半以上,增速均超过6.3%。但在2013年,这一数字降到0.1%。

2014年6月30日,被拖欠工资半年多的三十多名工人站在火车道口,集体讨薪。这一幕发生在伊春市,涉事企业是当地最大的民营企业——西林钢铁,经济总量在伊春市所占的比重接近40%,对当地的税收贡献超过60%。

2012年,西林钢铁亏损超过14亿,平均每卖一吨钢材亏损200元。到了2014年春节,建好不到半年的高炉被迫压缩产能,即便如此,每个月还要亏损近1亿元。最近,西林钢铁阿城分公司全面停产。

银行看到了西钢的风险,纷纷收回贷款。西林钢铁的一名高管透露,上半年,13家债权银行收走了22亿贷款。

能源产业的触礁,更让这座资源型大省时日渐艰。黑龙江的资源型产业比重相当大,13个地级市中,7个是资源型城市:油城大庆,林城伊春和大兴安岭,煤城双鸭山、鸡西、鹤岗、七台河,产业结构高度同质化和单一。

2013年,黑龙江最大的煤矿企业龙煤集团整体亏损23.4亿元。昔日辉煌的大庆油田也早已步入老油田之列,每采出100吨油液,只能产出6吨原油。产量从过去年产5000万吨原油,下降到4000万吨,预计未来的产量还会更少,到2020年可能刚刚过千万吨。

“没有油了,大庆怎么办?”比这更棘手的问题应该是,“没有油了,黑龙江怎么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6)


回复

2014-11-08

还记得中国史老师曾经严肃地说过:国不可一日无东北。面对积弊,尽管建国以来中央是从中国发展的全局考虑,但个人还是觉得,国家亏欠东北的,这对东北人民不公平。

回复

2014-11-08

看完挺悲痛的,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还不全面。没有一个有魄力有远见的领导为老百姓着想,黑龙江的人民真的挺苦的,里面提到的国企改革职工下岗,我家也有,很多人从此一蹶不振,收入低更看不见希望,不去南方发展好点的地方赚钱,在家实在是没有出路啊。哎。。。。。。一言难尽。

回复

2014-11-08

中国,你欠黑龙江的。

回复

2014-09-17

还想让马儿跑的快,还不给马儿吃饱,这就是黑龙江省的特色!能留住人才吗?这里当官的搂个沟满壕平,不管百姓疾苦。

回复

2014-09-17

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和所属城市没有好官,都是贪官造成的!

回复

2014-09-16

回复

2014-09-16

本科哈尔滨,硕士上海。对黑龙江的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

回复

2014-09-15

积重难返,唯有改革才有希望啊

回复

2014-09-15

这边评论只说了表,未见到里,期待有续。作为黑龙江人确实感觉到家乡的变化不大

回复

2014-09-15

普通百姓是非常艰难的,但是有些人的日子是相当滋润的。

回复

2014-09-13

利益固化于某些人,才是最根本的要害问题吧。

ljgc0322
回复

ljgc0322

2014-09-13

本来治疗改革开放初计划经济“积重难返”的方法还有引入新增量“做加法”,但感觉黑龙江从日据时代到今天八十多年的“积重”已经不是能不能返的问题了,而是进入了没有出路的恶性循环,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休克疗法”。就看那里的人和更上边的人有没有胆识、智慧和担当了!不过说真的,机会渺茫。

回复

2014-09-13

努力创新 (微信公众号dtaovip)想知道每日网上最便宜的服装鞋帽箱包么?请加入我们,网站上线在即,每日分享全网正品最低价,你值得拥有。

回复

2014-09-13

自从1997年坐火车离开家乡黑龙江伊春,故乡就只在我记忆中出现了。当初离开的原因就是省内经济持续恶化,工资不高不说,还70%发放,而且还长期拖欠。今天在《南方周末》看到下文,想不到故乡还是这么艰难,让人唏嘘不已。(蝈蝈)

回复

2014-09-13

发展就是硬道理?

回复

2014-09-12

福祸相依,看得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