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民运动中的陶希圣
农民运动的土地革命性质与共产国际的国共合作政策是相矛盾的,要么支持武汉政府,要么支持推行土地革命,两者只能居其一,这是个两难问题,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在困境问题,也是身处农村基层的陶希圣所困惑的问题。
责任编辑:刘小磊
陶希圣是中国近代史上政学双栖的风云人物,他是教授,又是政客,曾经任蒋介石文胆,除此之外,他还从过军。1927年1月到8月,正值中国革命高潮时期,陶希圣出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一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农民运动最为汹涌澎湃之时。
1927年的武汉,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北伐战争引发的两湖农民运动迅猛爆发,人们用“两湖之变”形容。这场改变传统乡村基层组织的就地革命,引起一番从没有过的社会现象,王国维受其刺激而自沉昆明湖,毛泽东因之写出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正是在这一年,身为黄埔教官的陶希圣被派到基层指导地方农运,这就为他从乡村底层观察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五四尤其是五卅运动之后,中国人发现,社会运动有时会胜于军事力量。而社会运动的能量在底层。1926-1927年间两湖农民运动来势之迅猛,超出国共两党的组织能力,也超出共产国际的想象。他们对农运意见不一。总书记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认为农民运动过火了。他们关心的是,农民被动员起来之后,如何维系国共合作完成国民革命的问题。
毛泽东却不这么认为,他带着“农运是否过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