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局横空出世,食药改革何去何从?

本轮改革的初衷是按管药品的方法来管食品。然而组建市场局的结果,是用管普通产品质量的方法来管食品。前者着眼于公共安全,后者定位于维护市场秩序,两者的定位截然不同。以公众的食品安全为代价,来化解机构改革中的矛盾。这个时间之长、过程之艰难,已经超出了改革设计者和实践者的预期和忍耐。

责任编辑:蒋昕捷 朱红军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孙然 李雅娟

三种市场局模式比较。 (曾子颖/图)

以公众的食品安全为代价,来化解机构改革中的矛盾。这个时间之长、过程之艰难,已经超出了改革设计者和实践者的预期和忍耐。

本轮改革的初衷是按管药品的方法来管食品。然而组建市场局的结果,是用管普通产品质量的方法来管食品。前者着眼于公共安全,后者定位于维护市场秩序,两者的定位截然不同。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句名言: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却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

这话现在被越来越多的监管者拿来形容2013年启动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改革已经拖得太久,却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初衷忘了。

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等待和观望之后(参见2013年10月10日南方周末《食药改革: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一些省份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市县层面的食药监管体制改革。出乎意料的是,却并没有参照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模式成立食药局,而是采用市场局模式。

所谓市场局,指的是将工商、质监等市场监管部门合并成一个部门,借此统一市场监管。问题是,要不要把专业性更强的食品药品监管也纳入其中。从全国层面上看,深圳、浙江、天津、辽宁、吉林、上海浦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武汉东湖新区等地都相继实施了市场局改革。

一场改革还没有完成,却嫁接了另一场改革,这不可避免地招致种种矛盾和乱象。

——2014年7月30日,工商、质监、食药“三合一”的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省级市场监管机构。但几乎与此同时,各省都传达了据称来自国务院的有关食药体制改革的批示,要求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此前下发的文件,市级食药监管机构必须独立设置,县级已经“三合一”的暂时保留等五点意见。

——2014年6月10日,此前盛传要采取市场局模式的江苏省,印发了《市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要求市、县(市、区)单独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食品药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然而,近来江苏省内突然又疯传县区一级将实行三局合一的市场局模式,这导致一些市县的食药部门负责人联名向省里和国务院写信,陈述自己的观点。

——2014年7月初,在浦东新区试点了市场局模式之后,上海决定在8个中心城区,推广浦东经验,搞工商、质监、食药、物价“四合一”的市场局模式。然而7月底发生在上海的福喜事件导致有一种声音认为,这是地方食药改革冒进和不平稳过渡产生的问题。

地方政府为什么会在食药改革中引入市场局模式?在市场局模式下,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是被强化还是被削弱了?未来的食品药品监管将何去何从?南方周末记者就此采访了11个省(市)的食药监管部门和市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1)


xyyjh
回复

xyyjh

2014-12-30

中国的改革主要是为了政治服务!

回复

2014-12-29

食药局的组成是什么呢?据我所知,一大半都没有专业职称,都是半路出家;三合一改革为何食药叫的最凶?是因为被别人动了奶酪!市场监督局大部以工商人为主,管餐饮和食品边干边学并不觉得是难事,基本可以应付,药品和医疗器械在上级局懂专业的人管理,县区加挂食药所的牌子多此一举,在人员不增加的情况下,哪儿来的那么多专业执法人员?市局又能下派多少人下来?

回复

2014-12-12

精彩文章。

回复

2014-10-22

基层的很多情况比报道问题更多,困难更大,形式更严峻。基层所目前尚且没有能力承担重任,姚说要一线担责,不是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

2014-09-03

其实基层的很多情况比报道问题更多,困难更大,形式更严峻。在安徽的改革中,由于区一级原质监、食药都不是独立或成编制的体系,在改革后新成立的市场监管局基本都是以工商队伍来翻牌组建的,原一个部门的人在干三个部门的事。人员的缺乏、专业技能知识的欠缺、体制的问题及待遇的不公,造成新部门无法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改革后,质监、食药部门认为现在下面有了一支力量充足的队伍,又在急切的进行新的事权划分,将原由市一级承担的监管职责下放至区一级,也不管下面能不能接得住、接的稳。新部门组建后,成为区级政府部门中最庞大的一支公务员队伍,区里的很多重要工作都要求市场监管局来完成,无论分内分外。现在的状况就是食品安全的监管在弱化,基层难以面对新的职责,每天都在祈祷不要“摊上大事”就行。

回复

2014-09-28

“当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在想,秋天收获的时候会是怎样果实累累;而当秋去冬来,颗粒无收时,我们在想,春天的花为何要开得那样灿烂。”源自2013年春天的那场轰轰烈烈的食品监管改革,最终演变成了各部门、地区之间的权力的对弈和妥协,受苦的还是基层人员,受难的还是普通大众,分十年,合十年,分分合合又十年,其实都是在原地踏步而已。

回复

2014-09-19

真是分析透彻,感觉市县食药改革一直拖延至今,规范食药体制的初衷已变,失去重心。拖拉性,一直是下面执行政府的弊病;不能很好解析中央精神,不能结合实际制定方案,人云亦云,互相观望。工商、食药局、质监局从省直下划到地方,用地方队伍治理地方食品安全,责任下移的同时,可操作性也在降低,将会有很多的弊病,食品安全隐患很难根除。只有省直部门,才能有效执法,才能真正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有力打击食品安全犯罪。

回复

2014-09-12

工商所干部一枚,我们这也是,食药局的人员都是从乡镇上的干部中划过来的,以前都是搞什么计生的、包村的、集镇所的,有的干部过1年2年都退休了,年轻的干部不愿来,怕担风险,因为上面把所有的责任都压到基层所(签一张责任书搞定,呵呵)。成立后又不知道怎么监管,问县食药局也不知道,就跑到工商所来找巡查表回去改一下抬头,有多少个体户经营食品的也不知道,因为食药上没有业务系统,又来工商所要个体户经营食品的名单(因为工商有独立的内网业务系统)。以前一个工商所监管4、5个乡镇,也就4、5个人,现在他们4、5个乡镇每个乡镇4、5个共20几个,搞的还是工商流通监管老一套,因为现在食药人员就没有什么专业素养,如果说工商专业素养差,我倒觉得现在基层一线所的食药人员简直不能说有专业,唉。再就说便民服务这块,以前办一个小作坊证,到质监局办就OK了,现在一个镇上办一个小作坊证要自己送检样品到市上检测中心!这是什么概念,我所了解的,有的就不办了,因为不知道怎么办,办的成本太高了,谁办?真是一塌糊涂。

2014-09-09

基层一线的同志最有发言权,本人是山西省一个县级工商局的,因为机构改革的原因到了食药监局。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感觉没有什么变化,甚至不如从前,这并不是说改革的错误,而是从省级到市级,再到县一级,这么多级改革后,变味了,没有中央改革方案中那样的职权明晰,责任到位。我们县局所设的四个站所上报的是全部到位,可是四个所没有一个所开始工作,人员素质先不说,办公、车辆、经费完全没有,局长索性把大家拿回局里帮忙。监管是一件得长期深入的工作,不是坐在办公室就可以办到的,没有巡查、没有检查,一切形同虚设。而且食药监局对于监管工作完全没有头绪,还是靠工商、质监以前的老套路,台帐、索证索票,又加了一个不合格食品区。迷茫!!!!

回复

2014-09-09

基层一线的同志最有发言权,本人是山西省一个县级工商局的,因为机构改革的原因到了食药监局。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感觉没有什么变化,甚至不如从前,这并不是说改革的错误,而是从省级到市级,再到县一级,这么多级改革后,变味了,没有中央改革方案中那样的职权明晰,责任到位。我们县局所设的四个站所上报的是全部到位,可是四个所没有一个所开始工作,人员素质先不说,办公、车辆、经费完全没有,局长索性把大家拿回局里帮忙。监管是一件得长期深入的工作,不是坐在办公室就可以办到的,没有巡查、没有检查,一切形同虚设。而且食药监局对于监管工作完全没有头绪,还是靠工商、质监以前的老套路,台帐、索证索票,又加了一个不合格食品区。迷茫!!!!

回复

2014-09-03

其实基层的很多情况比报道问题更多,困难更大,形式更严峻。在安徽的改革中,由于区一级原质监、食药都不是独立或成编制的体系,在改革后新成立的市场监管局基本都是以工商队伍来翻牌组建的,原一个部门的人在干三个部门的事。人员的缺乏、专业技能知识的欠缺、体制的问题及待遇的不公,造成新部门无法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改革后,质监、食药部门认为现在下面有了一支力量充足的队伍,又在急切的进行新的事权划分,将原由市一级承担的监管职责下放至区一级,也不管下面能不能接得住、接的稳。新部门组建后,成为区级政府部门中最庞大的一支公务员队伍,区里的很多重要工作都要求市场监管局来完成,无论分内分外。现在的状况就是食品安全的监管在弱化,基层难以面对新的职责,每天都在祈祷不要“摊上大事”就行。

回复

2014-09-02

头疼医头,脚疼治脚,从来没想过由内而外进行调理,怎么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回复

2014-09-02

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一波三折啊。

回复

2014-09-01

为省工商吵事,合了了之。

2014-08-29

分析的很中肯,一针见血,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

老哥重新登陆
回复

老哥重新登陆

2014-09-01

给钱就贪,没钱就不办事

回复

2014-09-01

在市场局模式横空出世的背景下,地处西部的甘肃省显得另类——它不仅是国内第一个完成省市县三级改革的省份,同时也是统一食药监管模式的坚守者之一。 推动市场局的改革者会拿出一份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说中央的意图是“统一市场监管”。甘肃的改革者们不愿意参与争论,他们只是默默地拿出同一份文件,用红笔在“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表述下面划一道线。

回复

2014-09-01

三合一后,浙江省走在改革的前例,基层监督的人员大多是工商的,不熟悉食品药品专业,要在短时间内学会,可能吗,工商局的人员老人多,这些专业知识不是二三年内能自学学会的。开玩笑一句话,基层人员要读博士,县级人员要读研究生,市级人员要读本科生,因为是专业可分,省局的高中生就够了,

回复

2014-09-01

食品卫生法一分而三,就是利益集团的瓜分,一部食品卫生法,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磨合,人员的专业培训,一下子全被食安法打破,其结果就出现了食品免检,三鹿倒闭等现象,就是由于质监质不懂管食品而造成的,前车之鉴,还在三合一中复出,原卫生的食品监管专业人员,大多数不管食品啦,原来的监督体系,乡镇村的监管,全部消灭,现在重新组合,难啊。

莹火星城
回复

莹火星城

2014-09-01

本轮改革的初衷是按管药品的方法来管食品。然而组建市场局的结果,是用管普通产品质量的方法来管食品。前者着眼于公共安全,后者定位于维护市场秩序,两者的定位截然不同。说得好

回复

2014-09-01

本轮改革的初衷是按管药品的方法来管食品。然而组建市场局的结果,是用管普通产品质量的方法来管食品。前者着眼于公共安全,后者定位于维护市场秩序,两者的定位截然不同。

wood88
回复

wood88

2014-08-31

万事开头难,路是对的就要走下去

回复

2014-08-31

现在有些改革只讲综合,不考虑具体情况,似乎一合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