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穷人比富人更需要公共政策

上海当年建浦东陆家嘴的花园花了15亿元,我们的学者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是浪费。新农村建设明明是补过去三十年对农村投入不足的欠账,却有人说是“浪费”;这值得我们深思。

■经济镜像

 

在美国,尽管每次共和党上台都要给富人减税,但总体而言,穷人仍然是公共政策的最大得益者

    在上次的文章中,我谈了美国的物价。文章发表之后一些读者来信,对“美国的物价为什么这么低”仍然有疑问。接到这些读者的来信之后,我意识到我在文章中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因此有必要澄清一下。
    美国不是样样东西都便宜;我想说的是,可贸易品是便宜的,而不可贸易品并不便宜。可贸易品便宜,是因为它们可以由别国生产,其价格取决于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的劳动力、土地和其他生产投入的价格;不可贸易品贵,是因为它们必须在美国生产,从而受美国较高工资和其他投入品价格的限制。因此,美国的物价低,主要得益于它的自由贸易政策;倘若美国对进口物品征收很高的关税,则它的可贸易品价格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低。
    从自由贸易中得益最多的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沃尔玛近些年在美国各地大肆扩张,目标是让每个人在25英里内可以到达一家沃尔玛店。显然,这种扩张对中低收入者有好处,因为它一来让他们可以方便地买到便宜的东西,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沃尔玛。沃尔玛所到之处,中小商业纷纷倒闭,交通流量增加,破坏了过去宁静的生活格调。对于高收入者而言,这是一种倒退,而不是改善生活质量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事实上,多数高收入者把到沃尔玛去买东西当作一种有失体面的事情。
    在美国,尽管每次共和党上台都要给富人减税,但总体而言,穷人仍然是公共政策的最大得益者。
    在上篇文章里,我的计算发现旖色佳的中等收入和北京的平均收入在扣除物价差异之后基本相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旖色佳中等收入人家的生活质量肯定比北京中等收入人家的高,因为前者可以“消费”后者无法享受到的一些“免费物品”。旖色佳的空气洁净、透明;我们刚到的时候对这里的阳光和色彩有些不适应,我们的眼睛已经习惯了北京灰蒙蒙的空气,如此明亮的色彩实在是太鲜艳了。这样良好的环境,旖色佳的居民不用花钱就可以享受到,而北京的居民即使花钱也买不到。
    和其他美国城市一样,旖色佳居民的房前房后都有草坪。这当然和美国土地相对丰裕有关,和美国人后天努力的关系不大。但是,和美国其他地方一样,旖色佳周围有不少州政府拥有的公园,免费向任何人开放;这却是和美国人的努力有关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和政府的努力有关。
    与此相似的是基础设施,纽约州北部是由几个形似手指的湖泊分割成峡谷和丘陵相间的地区,交通原本不便。但是摊开地图就会发现,这里的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组成了高密度的路网;高速公路如同动脉,而数不清的普通公路就像大大小小的血管,遍布每个角落。这样高密度的路网让许多人可以逃离闹市,住在人迹罕至的田野或者森林里,而无需担心交通问题。
    另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美国人有医疗保险。尽管大部分的保险来自他们的工作,但政府仍然投入大量的资金,以保证穷人和老人的医疗服务。尽管美国是发达国家中最相信自由市场的,但它仍然拥有强大的社会救助体系,以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质量。其中一项措施是给穷人发放食品券。美国几乎每个州都征收销售税,但食品是免税的,这当然是对穷人比对富人更有好处,因为食品支出占穷人总支出的比例远高于富人的比例。所有这些好处对个人来说都是免费的;对于穷人而言,它们在他们的生活质量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很高。
    但是,对于全社会而言,这些好处却不是免费的,而是需要政府来负担。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当然是税收。在世界任何地方,富人交的税总是多于穷人;因此,政府在提供这些“免费”好处的时候,是在进行收入再分配。发达国家的政府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上,北欧国家更高达百分之六十。可以这么说,一个国家越发达,则居民的生活质量就越依赖于公共资源。
    美国在这方面还不是最典型的。2002年春天我在新 的日本国际大学教书,对新 的公共投资感触很深。新 的冬天不仅长,而且雪非常大;一个冬天下来,田野里的积雪可以厚达一人多高。1970年代以前,新 居民在冬天里基本无法出门。田中角荣是新 南鱼沼人,1960年代他竞选议员的口号是:“让每个新 人在冬天穿着木屐出门。”这个梦想在他担任首相之后实现了。我到新之后发现,即使是大雪天,每条道路上都没有积雪。问了同事才知道,新 政府在每条路的下面都安装了一根热水管,一旦下雪,这些水管的喷头就开始向地面喷热水,把雪融化掉。这是我所看到的最先进的除雪技术。新 属于日本的落后地区,它的政府财政需要其他地方的补贴。
    在任何地方,穷人都比富人更依赖当地资源,道理很简单,富人的财富让他们拥有更大的移动空间。北京的环境很差,但富人们每年都可以到山清水秀的地方去住一段时间;一个村子里的小学很差,但富裕人家总是可以把孩子送到城里去上学;一个地方的路不好,富裕人家就可以选择在城里买幢房子;等等。政府的公共投资,更有利于穷人而不是富人。可是,富人为什么要答应这种安排呢?看一下北欧也许能给我们一个答案。
    当美国经理们的工资是一般雇员的几十甚至上百倍的时候,北欧的经理们只比一般雇员多挣四五倍的收入,但他们却很坦然。尽管英、美学者和媒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在预测北欧模式的终结,但是,北欧模式非但没有终结,相反,北欧各国的经济一直有着骄人的表现,在信息技术领域更是占据一定的领先地位。对社会共同体的认同是北欧模式得以维持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国来说,认同社会共同体似乎不是一件难事,但现实似乎不容乐观。今年春天在上海开会,有学者认为新农村建设完全是浪费资金,还不如投到沿海发达地区促进经济增长。上海当年建浦东陆家嘴的花园花了15亿元,据说朱镕基总理曾感叹:“15亿呀,能建多少希望小学呢?”可是,我们的学者中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是浪费。新农村建设明明是补过去三十年对农村投入不足的欠账,却有人说是“浪费”;这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电子邮箱yyao@ccer.edu.cn)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