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土改:城中村“更新”博弈

城中村改造牵扯到村民、租客、开发商等多重利益,又混杂着复杂的土地权属问题,每往前一步都困难重重。但倘若能就此探出一条新路,深圳将开辟一片全新的“土地”。

责任编辑:王小乔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4年8月8日,白石洲的主干道沙河街,车流人流如织。 (南方周末记者 张玥/图)

城中村改造牵扯到村民、租客、开发商等多重利益,又混杂着复杂的土地权属问题,每往前一步都困难重重。但倘若能就此探出一条新路,深圳将开辟一片全新的“土地”。

2014年8月8日中午,深圳白石洲,高温下的空气白茫茫的。一名箱包店老板正百无聊赖看着街上的人。他住在这里7年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拆迁,也不知道租客是否会有补偿,“是快拆了吗?”他追问南方周末记者。

白石洲是深圳最大的城中村之一,2700余栋村民的自建楼里,住着近15万人,几乎都是外来人口。

在7月初公布的《2014年第二批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计划》中,白石洲所在的沙河五村改造项目备受关注,拟拆除面积达45.9万平方米,远超其他项目,被称作“旧改航母”。

2014年深圳市已陆续推出三批城市更新计划,有工业地块,也有商业、居住地块。城中村改造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不同于工业用地,城中村的改造更加直接地牵扯到村民、租客、开发商的利益,又混杂着复杂的土地权属问题,使得城中村改造在整个城市更新项目中显得尤为困难。

8月,南方周末记者走访了深圳的白石洲、上步村、湖贝村等地,它们在城市更新中牵扯出的土地历史问题、村民利益交锋、租客生活变迁,缩影出一个高速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城市”。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白石洲的房子租金最高的一栋,月收入可达24万。当地人有个说法:有本事的做生意,没本事的给人家打工,再没本事的就靠收租过生活。

深圳的中心城区由地铁一、二号线围成,白石洲距中心仅隔一站路。沙河路串联起了白石洲的大部分住宅区,地铁站就在沙河路口。

便捷的交通条件、还算低廉的租金成本,使得这里成为“漂”在深圳的打工族、创业者们首选的出租地。除去2000名左右的村民,这里居住着近15万外来人口。

比起现代化的商业小区,这里的生活条件不算宜居:“拉手楼”密布,巷道狭窄,几乎透不进光,还簇拥着各种餐饮小店、夜间烧烤摊。白石洲股份公司一位负责人说,居民区太窄,连救火车都开不进来,一旦失火,很容易“火烧连营”。“一条300米长的路,因为商贩、车流堆积,至少要走半小时。”

年轻的原住民几乎都住到了别处的商品房小区中,只有老人们还因留恋邻里关系居住于此。如今走在白石洲的街道上,能见到的基本都是租客。对于拆迁,他们没有话语权。

一位祖辈居住于此的村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改革开放以后,白石洲经历了三轮建楼热潮。

第一轮建楼潮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一批村民前往对岸的香港掘金,港商则在“三来一补”政策的吸引下来到白石洲建厂。白石洲属于广东与香港的交界处,电影《羊城暗哨》讲述的就是1950年代国民党特务由香港偷渡深圳、在白石洲靠岸的故事。

一出一入间,空了祖屋,来了租客。赴港淘金者回乡后,原有的瓦房出租,自己盖起了二层小楼。

深圳高速城市化的步伐自此开启。从1979年到2011年,深圳市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