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西藏特困国企的救赎易贡茶场:援藏启示录

钱、项目、人……广东能给西藏什么?岭南的市场思维,如何能嫁接到雪域高原的特困国企身上?易贡茶场的四年援藏试验,提供了一个观察样本。

责任编辑:王小乔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许嘉斯

 

易贡铁山类似火箭一样峻峭的山崖,稀疏点缀着松柏,易贡茶场里几个茶园就围绕着它,藏民们在山下的茶园里采茶。 (南方都市报记者 陈伟斌/图)

走在改革开放之先的广东思维,在西藏撞上了沉重的现实,比如“待业青年”这种几乎绝迹的名词,在那里却是个棘手难题。

钱、项目、人……广东能给西藏什么?岭南的市场思维,如何能嫁接到雪域高原的特困国企身上?易贡茶场的四年援藏试验,提供了一个观察样本。

“同车的当地人开玩笑,说欧书记你看你脸都吓白了”,2014年夏天,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起一年前上任的情形,广东省国资委派遣的赴藏干部欧国亮记忆犹新。

那是2013年7月,西藏的山尖依然覆盖着白雪。欧国亮坐在越野车里上任易贡茶场党委书记。土路颠簸不休,一侧是山崖,一侧是奔腾的江水。

易贡茶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茶场,也是西藏唯一成规模的茶场。

虽然距林芝中心还要168公里,几乎与世隔绝,但它却有着远高于其规模的政治地位。这是一个正县级的国营企业,正式职工112人,总人口1508人。

在茶场,新书记和老书记见了面——老书记黄伟平也是广东省赴藏干部,担任茶场党委书记已经三年期满。

自1994年中央西藏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对口援藏”的口号起,广东省对林芝地区的援藏活动已近二十年,累计投入资金超过70亿。2010年,广东援藏地点从传统的林芝、波密、察隅、墨脱四县,第一次扩大到了偏远的易贡茶场。

黄伟平是广东派来的易贡茶场第一任书记。两人用了一星期的时间交接工作,欧国亮有些措手不及——黄伟平的说法是,这里还是内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平。

这一年,茶场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四千余元。这时候,广州的居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18000元。

“特困生”的自救

“是我们去把广东援藏争取过来的。我们是茶场,要把茶叶卖出去,广东应该会有办法。”

四千余元的人均年收入,已经是广东援藏干部入驻三年后的结果。2010年,这个数字是1700元。

刚到茶场时,让黄伟平惊讶的是,当地老百姓喝的还是山上流下来的黄泥水。

顺理成章,援藏第一件事便是“饮水保障工程”,黄伟平筹集二十余万资金建了过滤网,用来拦截、沉淀泥沙。

三年后,水里的黄泥没有了,但专家检验水质后又发现山泉“砷超标”,等于说大家都喝了一点砒霜。2014年4月,欧国亮把这一情况汇报给自己援藏前的就职单位广东省国资委,国资委筹资5000万,修建当地第一座自来水厂和新的发电站。

“来之前组织上没说过茶场的情况,真没想到这么落后。”欧国亮说。

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易贡茶场,当初是用炸药炸出来的。

196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依照国家要求,组建了易贡五团,向西藏推广农垦屯边的经验,两千余名农垦士兵从一处边疆来到了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