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相济】王刚专栏 爸爸和王实味

王实味死得惨,人人都知道,但是,王实味有毛病,许多人不知道。忘记了是谁回忆的,说当时在延安,那时的青年才俊许多都去了延安,蓝天白云下荷尔蒙在延河两岸爆发。王实味得了肺病,是不是结核,我说不清楚了,那些充满饥饿感觉的年轻人在大食堂里抢面条,总是让王实味抢在前边,这让众人反感。

儿子,那时肺病是不治之症,你想呀,一个有肺病的人,人人都知道他有肺病,他经常抢在第一个,还用自己的筷子去抢那个大锅里的面条,别人还敢吃吗?恨他是自然,不恨,才是没有是非,没有感觉。

王实味有才吗?不知道。丁玲艾青他们肯定比爸爸更知道。《野百合花》一说是登在墙报上,一说是发表在延安的小报上。所以,王实味的名气是无法与当时去了延安的成名作家比的,所以,大家批判起他来,简直是太有话说,你是从北大来延安,可是延安的名校学生多了,你没有作品,还牢骚满腹,大家都不说,你还在说,你的人格缺陷,人性弱点,你在我们这儿,真是连苍蝇都不如。所以,王实味最后被打死了,有人说是被石头砸死的。爸爸与王实味并无直接关系,如果硬要找,他是湖南人,奶奶也是湖南人。但是,爸爸与王实味有关系,那就是与他一样,名气不如艾青和丁玲大,却毛病比他们多。

爸爸在天山脚下的一条沟里安静地写作《喀什噶尔》,总是在回忆青春时光。那是一个专制时代,爸爸受了很多委屈,是人生最惨的年月。当然会批判专制愚昧,但是身边的朋友帮助爸爸回忆起那时,说爸爸几乎触犯众怒。几乎身边的人都讨厌爸爸,可是他自己却全然不知。奶奶在爸爸上中学时,总是喜欢指着她的小儿子说人家只要一看见你这个样子,就会讨厌你,如果你再话多,那就更是让人厌恶。

爸爸说话的腔调、语气、表情果真有那么可鄙视吗?以后爸爸换了若干不同的单位,从周围人看待自己的眼睛里,爸爸意识到奶奶说得对,经过思考,爸爸进一步发现,与王实味一样,爸爸身上有许多类似于他带着肺病可怕的传染菌抢面条的毛病。这些毛病我将写在小说《喀什噶尔》里,其实应该叫《我的喀什噶尔》,因为人人都知道那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小城,古城,爸爸在那儿度过了四年,经历了人生最可怕的时光。

那儿是一个封闭的环境,一群与爸爸年龄相仿的人共同生活在一个院墙内,与延安时期的年轻人一样,爸爸与这些人也是充满了荷尔蒙,那个叫王刚的17岁到21岁的年轻人,没有表现出任何出类拔萃的地方,却习惯于自己的说话、行事方式,所以爸爸离开时一无所获,许多战友都保持了对我的终生反感。只是那时已经到了1981年,中国有了一些变化,没有人用石头砸死爸爸,他们只是让我离开了喀什噶尔,并且,在档案里重重地写了几笔:思想意识差,要注意思想改造。

最近在看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感觉不舒服。一方面那个女人的腔调我不喜欢,赞美自己蔑视别人仅仅是这个夫人的毛病,还是许多夫人的毛病?人们往往喜欢批判斯大林时代,却不愿意批判自己的弱点。这类作品爸爸从22岁就开始读了,记得吗?多年来老是对你说的《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里边也充满了对于专制和斯大林的反抗。

苏联知识分子在反抗斯大林时,往往在美感,压抑和愤怒的激情里包含着诗情画意,乡愁,抒情,音乐性,还有大自然最美丽的奇观(最近这类美感似乎有些时尚)。肖氏的回忆录从22岁读到今天,连书都翻破了,抵抗强大的东西对于自己的压迫是爸爸一生中激情的发源地,委屈和忧伤也来自那些背运的日子。

爸爸的朋友们说得对,所有个人悲剧不仅与时代和制度有关,也与个人性格弱点、毛病、品德更有直接关系。潘石屹喜欢说,人的最大美德是谦卑和合作精神。可是,如果一个人既不谦卑,也不具有合作精神,他还像王实味那样得了肺病却去抢面条,如果他从此吃不上饭了,社会应该救济他吗?那他就该死吗?

王实味与爸爸的悲剧是个人的问题,时代与制度的问题,还是文化与文明的问题?如果可以让王实味不死,那以后很多人是不是都能活下去?最近看到六十多岁的一批人开始道歉了,他们打死了自己的老师,是因为那老师自身的毛病和弱点,还是学生们的兽性发作,或者说在一个可以随便打死人的时代,生者和死者都无话可说?

 

【作者简介】

王刚 王刚应该有一千万个。作家王刚应该最少有一千个,编剧王刚应该最少有一百个。作家编剧王刚可能有十个。而同时获得台湾中国时报小说奖及台湾金马最佳编剧奖的王刚可能只有一个。我就是最后的这个王刚。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