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人能否叫停“福喜”式风险?
像福喜这样的规模化、集约化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完美方案吗?监管部门是失职还是“老革命碰上了新问题”?麦当劳等下游企业是否应该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吹哨人制度能否保障现代食品安全?
责任编辑:朱红军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李雅娟 孙然 杨国要
质量有问题不代表不安全。究竟应定性为食品安全事件,还是食品生产中的违规事件,要根据确认后的事实细节才能判断。
事实上,中国的食品检测力度非常大。美国FDA每年的抽检率和现场检查的次数比中国监管部门低得多。
食品安全有时面临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的“双失灵”。必须寻找第三方力量,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有奖举报制度。
我国监管部门在理念上还不能接受匿名举报。但国家又不能对举报人提供有效的保密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推行匿名举报。
福喜事件爆发半月余,关注食品安全的人们仍在讨论那则“卧底”新闻: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国际知名快餐连锁店的肉类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的行为”。
名词解释:吹哨人制度
“吹哨人”(Whistleblower)这个词起源自英国警察发现有罪案发生时会吹哨子的动作,以引起同僚以及民众的注意。
从此延伸出来,现在我们所指的“吹哨人”是为使公众注意到政府或企业的弊端,以采取某种纠正行动。一般来说,弊端或不当行为指有人违反了法律、规则或规例,进而直接威胁到公众的利益,例如欺诈,以及贪污腐败。内部告发和公益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也俗称内部举报人制度。
有人断言,供应链事故引发的大规模连锁反应将会是现代食品工业不可逃脱的原罪。
目前,事件已进入司法程序,讨论和反思也在同步展开。像福喜这样的规模化、集约化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完美方案吗?监管部门是失职还是“老革命碰上了新问题”?麦当劳等下游企业是否应该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吹哨人制度能否保障现代食品安全?
2014年8月1日,南方周末发起的第五期健言沙龙以“媒体暗访和吹哨人法案”为主题,邀请官、产、学、媒的二十位业内人士进行探讨,本文特选取不同领域的六位人士解读,包括一位来自福喜下游某跨国餐饮巨头高管的声音(由于身份特殊隐去其名),以飨读者。
高秦伟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冯中越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孙效敏 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
某高管 福喜下游某跨国餐饮巨头高管
冯文煦 美国凯赫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科学顾问
洪广玉 北京科技报食品安全报道记者
福喜真相待解,监管是否过激?
南方周末:怎么评价福喜事件和现在的处理措施?
冯文煦:现在全面评价福喜事件还为时过早,很多细节还没有定论,究竟应定性为食品安全事件,还是食品生产中的违规事件,要根据确认后的事实细节才能判断(生产中违规未必成为食品安全事件,但食品安全事件一定是由违规造成的)。从目前看,两本账本身是很严重的问题,除非其中的一本账只是用来誊清原始记录,如果存在不一致的话,本身就是违规行为。
冯中越:质量有问题不代表不安全,这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