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人周龙英之死
作为一道生命防线,周龙英在奉贤区中心医院心内科CCU住院期间,其监护仪报警至少在18天里的27个不同时间点均呈“报警音量关闭”状态。周龙英死后,陈军就监护仪报警被关闭及责任等问题与该院CCU一护士探讨,该护士说,“我们确实很辛苦,我们有苦难言……”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赵玲瑜
从2014年1月18日开始,心电监护仪始终处于报警音量关闭状态(注:屏幕右上方圆形标示内的红色英文字为ALARMVOLOFF为报警音量关闭,ccu1-18为患者周龙英)
作为一道生命防线,周龙英在奉贤区中心医院心内科CCU住院期间,其监护仪报警至少在18天里的27个不同时间点均呈“报警音量关闭”状态。
母亲周龙英去世已经五个月,陈军仍无法从痛苦中解脱。
2014年1月17日,因为冠心病发作,住在上海市奉贤区一家养老院的周龙英被救护车送入该市奉贤区中心医院(又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以下简称“奉贤医院”)。当天下午,她经急诊转入心内科CCU(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住18号监护床。
陈军的亲友中有多名医务人员(周龙英也曾是医生),他曾一度认为,CCU是病人最安全的地方。不过,随着母亲进了奉贤医院CCU后,他的看法改变了。
根据病历记录,除了1月20日下午发生过一次“室颤”(心室颤动的简称,是引发心脏骤停猝死的常见因素之一)外,周龙英在入住CCU的前四天里病情趋于稳定。1月21日上午——也就是第一次出事的前一天的病程录中记载她:“……精神尚可、神志清楚,自主体位……双肺未闻及明显干啰音,心率60次/分(起搏心率),心率齐,未闻及杂音……”。
陈军回忆,最后一次听到母亲说话是1月21日下午探视时。据他回忆,当时母亲看起来一切正常,护士建议她戴上助听器和眼镜以方便交流。等他拿来后,母亲却生气了。“她说不用,我知道你是我儿子。”陈军说。
这是周龙英讲的最后一句话。
值班医生“失联”
陈军至今不知道,1月22日母亲的那次意外,是何时被护士发现的。
病历显示,周龙英在这一天早晨出现了“呼吸骤停”。“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心音听不到,血压测不到……”
和其他医院的ICU类似,奉贤医院CCU禁止病人家属陪护,并装了门禁。按照医院制度,陈军只能在每天下午3:00-3:30的探视时间可以见到母亲。
CCU属于医院专科ICU(重症加强监护病房)的一种,2003年SARS之后,ICU在中国各医院迅速发展。尤其一些大医院,除了有综合ICU,还建立了类似CCU这样的专科ICU。
尽管被告知没有必要,但陈军和妹妹陈理妹仍坚持轮流在CCU门外守候,以备不时之需。和他们一起守在CCU外的还有胡印月,她来照顾患有风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
1、这篇文章指责医生脱岗,护士脱岗。说医生脱岗的,我已经在下文驳斥过,是记者选择性使用上海市2011年版《急诊、ICU质控手册》条文或者遗漏条文所致。 2、下面再说明文中解释的,“正常情况下,病人在ICU发病,应该是护士而不是护工第一时间发现”。其实很简单,护士人手不够,只能拿护工来凑。这在大医院尤为普遍。 护士是流动性最大的行业,熟练护士到处难求。特别是现在很多小护士做了几年,要么改行,要么跳槽,要么去做其他的职业,如月嫂,收入极高,只要照顾一个孩子就够了。因此这个职业,就算给事业编制,有时候也难留人。能坚持五年以上的,极少。我们这里是三年换一批护士,无他,人跑了。 护士不断流失是医院的头痛问题,但卫生部门和舆论从来没有想过改善护士待遇,而是不断强调“规范化”“职业技能”,认为专业水平不够是导致护理质量下降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留不住人。你越去培训护士,护士就觉得越烦,就赚那么点钱,还要来折腾,就越留不住人。所以,构成了逆向淘汰。最后,就只好拿护工来凑数了。 所以从舆论导向上,可以说是这篇文章是把板子打向相对弱势的医护人员,对卫生部门的无效作为却是笑脸相迎,也是合了鲁迅的一句话,“弱者一怒,欺负更弱者”。 我知道记者是弱者,为编制奔波,为赚饭流泪甚至流血,但同为弱者,却无换位体察之心,只能说这是中国社会问题纠结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