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试验:人民币“翻墙”
通过一个自由贸易账户,上海自贸区开始摸索人民币的跨境流动通道。要在完全开放的国际市场和有管制的中国市场中间做一块试验田,最难的问题便是在“一线”和“二线”之间找到平衡点。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通过一个自由贸易账户,上海自贸区开始摸索人民币的跨境流动通道。
要在完全开放的国际市场和有管制的中国市场中间做一块试验田,最难的问题便是在“一线”和“二线”之间找到平衡点,既放开“一线”,又能向“二线”有限渗透。
“央行已经把高速公路修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门口,门是全打开还是开一条缝,就要金融机构自己定义。”2014年6月,央行上海总部跨境人民币业务部副主任施俐雅在一次内部研讨会上如是说。
施俐雅口中的“高速公路”指的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
2014年6月18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经过验收,接入央行上海总部的系统,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正式落地。
2013年12月,央行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30条意见。多项实施细则也在今春以来相继出台。建立规则统一的本外币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则被视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核心。
在这个账户体系下,区内企业可以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金融市场资源,需要时可以连通,担心冲击时又可以隔离。
更重要的是,这只是改革过渡时期的一块试验田。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撰文表示,上海自贸区的账户设计有两个:自由贸易账户、一般账户。如果自由贸易账户的使用条件,最后变成一般账户,就叫做全面可兑换,这是上海自贸区向全国推展的过程。
人民币的主场
人民币境外借款,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业务之一。
到现在,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已经超过1万家。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九个月里,平均每天有37家企业在这里注册。
蜂拥来的企业,许多都是冲着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而来。
在诸多金融界人士看来,央行的30条意见可谓字字千金,且都指向同一个终点——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最大特点是跨境金融服务,某种意义上是要打通境内外资本、资金隔断的状况,这是自贸区金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