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双甲子】战事之败败在军,军队之败败于国
又逢甲午,日本右翼势力围绕钓鱼岛问题屡屡制造事端,企图通过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重走武力扩张老路,重温军国主义旧梦。今天,祭奠那场远去的战争,不禁会问:中国是否做好准备再打一场甲午战争?中国能否打赢这场战争?
责任编辑:姚忆江 助理编辑 刘雨桦 实习生 解天 龚宇喆
日本主力战舰吉野号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装甲巡洋舰,原是北洋水师订购,后因海军军费不足被迫放弃。日本政府动员全国官民一切力量募捐,终于购得此舰。图为吉野舰。
又逢甲午,日本右翼势力围绕钓鱼岛问题屡屡制造事端,企图通过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重走武力扩张老路,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今天,祭奠那场远去的战争,不禁会问:中国是否做好准备再打一场甲午战争?中国能否打赢这场战争?
惨痛教训不能忘
南方周末:从海权意识和海防意识的角度来看,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状况如何?当时中国在这方面最缺乏的是什么?
余爱水:1884年,日本侵犯台湾后,朝野大惊,李鸿章上了一道《筹议海防折》,充分陈述了海军海防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进言呼吁购买铁甲巨舰,但清政府不予采纳。也是1884年,好不容易建起来的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中全军覆没,光绪帝才颁布上谕,成立了海军衙门,组建北洋水师,但投入远远不够。
截止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李鸿章用于修筑炮台、船坞和筹建海军购买舰船的费用总计3500万两白银,仅占同期清政府财政开支的2%,远远低于同期陆军的军费开支,同时,清政府依靠少得可怜的关税厘金来维持海防建设,拆东墙补西墙。
另一方面,没有海权思想,没有清晰的建设和运用海军的战略思路。长期固守“以陆制海”、“陆主海从”的作战思想,加之重臣把保存军事装备作为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
kangoom
客观地说,中国的皇帝很少主动征服他国,否则郑和下西洋时我们早就取得了世界海权,还轮得到双牙时代?这是因为中国皇帝认为占领蛮荒之地徒令岁收入不敷出。但是,中国人自古就不是和平善良之辈,看看战国时代动辄几十万人打仗,长平之战随便坑杀30万人就知道。
清朝也是四处侵略屠杀邻国的,清朝的扩张却能激起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日本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永远在激发中国人的仇恨。如果是中国侵略屠杀日本,中国人大体也是无比自豪的。中国没有侵略的基因,其实那朝那代,皇朝国力强盛时,中国无不侵略成性,皇帝是天子,他认为应该征服全世界,全天下都是他的家产,都应该服从他的统治,于是,只要有能力,他眼睛看得见的地方,他都会想方设法去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