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游】大使归来 王芳的耶鲁中国缘

她曾在耶鲁款待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也曾在北京跟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言笑晏晏。王芳记忆中的诸多故事,一头牵着中国,另一头则连着耶鲁。“耶鲁大使”—这是她最广为人知的封号。

她曾在耶鲁款待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也曾在北京跟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言笑晏晏。王芳记忆中的诸多故事,一头牵着中国,另一头则连着耶鲁。“耶鲁大使”—这是她最广为人知的封号。

王芳是谁?打开搜索引擎,“王芳”这个看上去很常见的名字下面有六十六条释义,从电影英雄人物角色到著名大学教授,乃至妇联党委书记和辽宁女篮总教练,各行各业都有好几个“王芳”脱颖而出。

眼前的王芳,在这冗杂的六十六人名单之外。这个王芳二十多年前漂洋过海,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找寻着跟美国的缘分,二十多年后她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归来,以一个美国人的身份重续中国的前缘。

这位在搜索引擎中并不知名的王芳,曾在耶鲁款待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在北京跟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言笑晏晏,在美国邀请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为学生们演讲。而她本人,则从2001年开始负责中国有关项目和多项往来访问,也为自己赢来耶鲁前任校长雷文的赞誉—“耶鲁大使”。

“每做完一次项目或访问,我就多一个大概一寸多厚的文件夹。几十本文件夹,真实记录了每次活动的详细内容和相关情况,是我撰写《耶鲁中国缘》不可或缺的资料。”

校长

耶鲁大学助理校务卿王芳,一头短发,职业淡妆,数十年的美国生活也没能洗掉口音里亲切的安徽味儿。她如今的主要工作,除了负责耶鲁和国内的各种项目以及双向交流访问,就是向中国介绍耶鲁,向耶鲁介绍中国。她自己边研究边“写作业”,发现了好多国内的“大牌”校友。

比如说,经济学家吴敬琏——“当年已经53岁的老先生来到耶鲁后,因为英文不畅的缘故,硬着头皮从本科生的课程开始学起,吃了一年半的白菜加白饭(偶尔加上些便宜的鸡肉),从黑着头发出国做耶鲁的访问研究员,到白着头发回去。”

再到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前者在耶鲁讲学七月,后者师从耶鲁戏剧学院的乔治·帕克,学习了半年的舞美设计。

而在清华建校的头五任校长里,有四位都是耶鲁校友,“所以你说,耶鲁和中国的缘分该有多深”。

王芳的新书大标题就叫《耶鲁中国缘》——“这个中国版名字在动笔前就已经确定,Yale and China的英文名反倒是后来才定下的。”中文的副标题是“跨越三个世纪的耶鲁大学与中国关系史(1850~2013)”,照王芳的解释,耶鲁和中国、中国和耶鲁的缘分早在19世纪中期,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前往耶鲁就学时即已写就,而这书,也正是为了“广结善缘”而来。

王芳和耶鲁的“缘”,或是说“源”,始于一封她至今仍旧保存的Email。在那封2001年的Email里,王芳受雅礼协会的同事推荐,“被志愿者”到了耶鲁。那是十三年前,耶鲁庆祝建校三百年,当时耶鲁大学还没有设立国际事务办公室,王芳负责安排时任耶鲁校长雷文的首次访华事宜。

雅礼协会,是由耶鲁毕业生在1901年成立的非营利组织,“一直致力于通过向中国提供教学和服务来增进中美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和理解。”雅礼二字,取义《论语》中的“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读音上也和Yale二字相类。从雅礼协会“借调”到耶鲁的王芳,策划了一份详尽到分钟的日程表,带着老校长雷文,还有之前是克林顿时期副国务卿的耶鲁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泰博特(Strobe Talbott),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中国,访问北大、清华、复旦,下榻在钓鱼台国宾馆。

“当时的感受可以用‘受宠若惊’来形容”,王芳回忆道。代表团住在自己的独栋小楼里,有一个专属的厨师负责一行人的膳食,“代表团成员,包括我,都是第一次感受到这样一个规格的接待。我还记得当时的服务人员英文不好,需要我来回翻译协调。”

这次访问,老校长雷文除了“旋风式”地到访一线学府、和学者们座谈,最让他感到好奇的,是国内三大学府负责接待的“外办”。“他问我,芳,外办是什么?我跟他解释清楚了之后他又问,为什么中国的每个大学都有,我们却没有外办。我就想,校长估计在考虑这件事。”回到耶鲁,老校长雷文果然招来一位副校长开始着手打造“耶鲁外办”,等到2003年初,国际事务办公室已经开始成熟的运作。

在王芳的记忆里,老校长雷文是个既有远见且又勤勉的人,“有时候给他发邮件已经很晚了, 但你会立即接到他的回复!”王芳和这个同时是著名经济学家的校长共事十年,目睹了他提出、完善耶鲁的国际化战略—从2001年首次访华把中国列为国际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到2005年主持开办由中国高级公务员(相当一部分是部级副部级领导)和耶鲁学者共同参与的中国依法执政研讨班。

“当时这个研讨班有学员问他,为什么把中国作为重点来抓?雷文校长说,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式看,中国将来会成为一个大国,和美国并驾齐驱。我当时听到就觉得他在政治上很有远见。一个学校的校长要好,不只是抓事务性的东西,一定要制定一些能够具体实施的战略性目标。”王芳评价道。

与这个老领导共事十年,王芳觉得自己也在“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跟着这样的领导,我学到很多,对自己的鞭策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王芳出书,也请来这位已经卸任的老校长来为自己作序,也算是对她在耶鲁这一个十年的“终结”。从第一次访华起, 校董艾利斯就不断提醒王芳,一定要把这些访问的资料收集好,记录下来,以后有机会出成书,让更多的人了解耶鲁和中国的合作、交流,“他还建议如果我工作比较忙可以采用口述录音的记录方式;还有现在在教育部任职的郝平副部长,当时他在北大做副校长的时候也跟我提过,让我将耶鲁和中国的重要活动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整理、出书。没有这两人的建议,就没有这本书。”

大使

王芳曾在书中提到,从中美两国建交至今,九任驻华大使里面有四任是耶鲁校友。如果把建交前担任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的老布什总统也算上,1949年建国后美国驻华联络人员里面就有半数都是耶鲁校友,其中包括驻华大使雷德和骆家辉。 “耶鲁大使”王芳和他们的交往,可算是“大使”对大使的缘分。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去参加雷德的家宴,我跟校长、副校长之外还有耶鲁的校友。”王芳回忆道。外国人在中国宅居,很容易出现两个极 端。一种是照搬西式风格,或巴洛克或现代极简,不一而足;另一种是朝着比中国人还要中国的地方使力,古色古香,中国韵味十足。雷德大使在中国的家,就属于后一种。

“那是我第一次到美国大使的家里。他们家的感觉完全就是对中国文化的收藏。灯上挂着大的中国结,摆的是大红蜡烛,很有中国味道。他还收藏了很多中国瓷器,包括台灯的灯座,都是中国瓷器做的。如果不知道的人,进了门也不会感觉到这是一个美国大使的家。”雷德大使并没有按照一部分驻华大使的惯例—起个听上去土生土长接地气的中国名字,雷德大使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但却操着一口流利的京腔。“那个京味儿让我觉得他的中文水平是达到了一般美国人学习中文达不到的境界,”王芳说,“可惜我跟他交流大部分用的是英文,所以没有机会更多考察他的成语。据说他的成语也说得不错。”

当天晚上,会说京腔的雷德大使带着耶鲁的校长、副校长和校友们款款落座,古色古香的中国家具里面夹着一幅小布什总统的画像,却一点儿也不突兀。就座的嘉宾都入乡随俗地品尝着雷德大使家中国厨子的厨艺。“记不清是淮扬菜还是粤菜了,反正不是京味儿,也不是川味。”

而“大使”王芳和大使骆家辉的相遇,则是由大使夫人拉开的序幕。彼时王芳主办了一个妇女领导高级研讨班。第一期由奥巴马特别任命的妇女儿童食物大使瓦维尔宴请,国务卿希拉里在这次名为“发展中的女性领导者:耶鲁大学—中国高级研究班”的华盛顿活动上接见了大家。

“当时我们在华盛顿还有其他活动,最后日程权衡下来,只有早餐的时间合适。”早餐会上,瓦维尔大使特意请到骆家辉大使的太太李蒙作陪。“李蒙实际上祖籍是上海的,她之前是西雅图第五电视台的记者。”李蒙并没有在早餐会上大谈女性领导力和男女平等之类的大话题,反而像“唠家常”那样跟大家聊起当年骆家辉向她求婚的故事。“骆家辉租了一架飞机,飞机尾巴上拉着横幅—‘我爱你,Mona,你愿意嫁给我吗?’”李蒙的话至今让王芳记忆犹新,这段八卦一说出来,“当时跟代表团的距离马上就拉近了”。

真正遇见骆家辉大使,是雷文校长在北京访问时对美国大使馆的礼节性拜访。在大使馆的会客室,王芳和校长一起观赏着历任大使的放大照片—老布什、洛德、李洁明、雷德和骆家辉,“当时给我的启示就是,这些来自耶鲁的驻华大使,是很重要的桥梁—尤其是耶鲁和中国的桥梁。”

王芳和骆家辉的第二次会面,是在2013年的4月份。新旧两任校长一起来到北京,开了一个大型校友会。因为车子座位的限制,王芳落后于校长一步打车过去。到了之后,却发现身边没带任何随扈、也没有秘书陪同的骆家辉,正在等电梯。“我按照美国惯例叫他Gary,打了招呼。他说他也是来参加校友会,但是他来晚了。”

“我想中国的大使出门几乎很少一个人吧?骆家辉要是在中国老百姓面前作秀也就罢了,他跟耶鲁的校友没必要作秀。”迟到了的骆家辉,自己乘车、背包前来参加校友活动。“就跟他平常会用折价券买咖啡一样,这在美国很正常,能省钱干嘛不用?大概是因为他的大使身份,老百姓才会对这些事情感到奇怪吧。”王芳想了想说。

骆家辉在校友会上没有对所有的拍照邀请照单全收,而是和几位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合了影—这些年轻人在今年的九月会迈进耶鲁的大门,开始他们为期四年的耶鲁本科之旅。“这些新生压根儿就没想到驻华大使会主动提出和他们合影,而不是那些知名校友、投资公司的老总们。”

主席

除了几任驻华大使,时任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2006年对耶鲁的访问也是王芳在耶鲁工作的大事件之一。

2003年6月1日,胡锦涛主席在八国首脑峰会接受小布什总统的邀请,决定来美国访问。从那时起,到2006年4月21日真正实地完成了到耶鲁的访问,这期间近三年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王芳直接参与策划的身影。

“2003年,大概是小布什总统提出邀请后两周,由雷文校长签字的邀请函就正式通过中国驻美大使馆和美国驻中大使馆的双向渠道向胡锦涛主席正式发出。八月份,当时的驻美大使杨洁篪先生就回复了雷文校长,确认耶鲁大学的邀请函已经提交给了胡锦涛主席。2004年底,杨洁篪大使访问了耶鲁,在罗琳达副校长提供的六处演讲场所内选了三处实地考察。”

胡锦涛主席原定于2005年9月8号到访耶鲁,到了那一年的8月15号,四百余警察和安保人员到位,中英文的介绍手册和大量双语宣传资料做好了,“包括蓝底(耶鲁校色为蓝色)白字的演讲背景,还有印有访问日期的纪念衫都做好了。结果卡特里娜飓风来了。”前往受灾地区安抚民众的小布什无法如期和胡锦涛举行会面,耶鲁访问也不得不因此推迟。

“最后重新商定的时间是2006年4月21日,为了准备胡锦涛主席的来访,我不知不觉瘦了十五磅,之前准备好的合身套装都大了一圈。”当天佩戴着VIP胸牌的王芳“全副武装”前往耶鲁校长楼,却被警卫拦在门口,理由是警卫手上的入场名单上没有王芳的名字。“我提前把名单给了警卫,结果忘记把自己的名字打上去了。”最后还是雷文校长的秘书前来“救火”,秘书指着王芳对警卫说:“你们开什么玩笑!她可是关键人物!”

为了胡主席在耶鲁的访问,王芳特意找来当地的华裔茶艺师,又奉上自己从安徽皖南,也是主席的家乡带来的太平猴魁,务必让主席在耶鲁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力争完美。“当时茶艺师对时间的要求非常精确,让我一定要告诉他主席的车什么时候接近会见楼,根据确切时间,才能泡出口感最好的太平猴魁。”王芳说,“最后泡出来的猴魁,满屋飘香,连我这个安徽人都没喝过这么好喝的。”

雷文校长后来在为《耶鲁中国缘》的序中回忆,当时为了安置胡锦涛主席向耶鲁赠送的1346卷书籍,校长办公楼二楼的家具全部清空,王芳席地而坐,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胡锦涛来访的相关资料。王芳自己也清晰记得,除了整理相关资料,自己还按照图书馆的专业知识,把部分赠书上架。“我们还是比不上当时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刘碧伟大使,他把书籍分门别类,按照书的装帧、花色摆出来,特别好。一个大使,还在我们整理好的书架前面跪下来,把最下面不容易注意到的两层和视线高度的那层又重新调整了一遍。”

这些故事都成了王芳记忆中的宝藏。近来,王芳琢磨着给自己添个新玩具,一个小型的电子录音笔。王芳说,《耶鲁中国缘》是对她这已过去的十年的一个总结,往后,她还会继续写下去。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