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争议】集体下跪借钱是道德勒索吗?

6月30日,在成都市武侯区航空路新希望大厦外,身绑玫瑰花的男子莫某携14名大学同学集体下跪,他们手持玫瑰,举出广告牌向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借款100万治病,广告牌上写着“借我100万,我打工还你一辈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字样。

责任编辑:陈斌 实习生 陈霞

2014年6月30日,在成都市武侯区航空路新希望大厦外,身绑玫瑰花的男子莫某携14名大学同学集体下跪,他们手持玫瑰,举出广告牌向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借款100万治病,广告牌上写着“借我100万,我打工还你一辈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字样。白血病患者莫某称:手持玫瑰是为了倡导更多人力所能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希望能够到借款企业去打工,慢慢偿还借款。有人赞其为了生存勇气可嘉,有人斥其企图道德绑架,孰是孰非?

正方:大学生莫某为了治疗白血病,已经花光了家里的钱。若非实在无路可走了,也不会出此下策。他为了生存撕下脸皮与尊严的勇气值得赞叹。更何况,他一不偷,二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2)


回复

2014-07-20

你的命和我的钱,这是两个人的不同财产,是不能放在相同水平线作同等比较的,这种误导方式很肤浅,这句话准确方式应该是这么说:你的命和我的钱,对我来说,哪个更重要。这个答案很简单

回复

2014-07-15

“迄今为止,用来使人类变得道德的一切手段,从根本上说都是不道德的”这句话,既可以用在莫向松身上也可以用在媒体和舆论身上。确实,道德规范的普及是一个并不道德的过程,它更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们能做什么,如从小我们的父母就教育我们不能随地吐痰、不能践踏草地、不能……在这里,我们的媒体和舆论意图告诉莫向松:你不能利用道德来谋取个人利益!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是欠妥的,甚至于含有一丝冷漠。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都是唯一的一次,生命原则是我们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作为唯一的生命如何能简单地纳入个人利益而言?如何能把莫向松简单地评价为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不可否认,莫向松的行为确实违背了我们对道德、对慈善的一种美好的憧憬,但是这种憧憬往往难以掩盖现实的残酷。媒体和舆论的一味谴责,恰恰体现了我们现今社会的一种不好趋向:只知道一味盲目地道德谴责。这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社会缺少对他人的包容。我们往往乐于去谴责道德事件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却不会处身设地换位思考,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何曾在这件事中体现?包容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是发达的文明社会其包容性也就体现得越淋漓尽致。莫向松事件,我希望媒体和舆论不要简单地定义为谋取私利的道德绑架行为,在这个行为背后隐含着我们社会制度所忽略的部分。媒体和舆论在一番炮轰之后,更应担负起媒体的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的“第四种权力”、“第五种权力”帮助莫向松重新找到生命的希望所在,否则无疑是将莫向松推入绝境。试问:有谁还会无偿帮助一个失去道德制高点的人呢?莫向松此时已经被排除在我们的道德世界之外,而这一切不仅仅源于他自身的不成熟的行为,更是源于媒体和舆论的“熟视无睹”。

回复

2014-07-15

群众的力量很重要,在一个人身上是100万,在10个人身上是10万,在100个人身上是1万,对生病或家里有困难的学生学校有公益捐款,几千人每人几十或一百,都不会要求还,钱也够了,善也做了,除了希望回报社会不会有太大的负债负担。

flylcp2011
回复

flylcp2011

2014-07-14

赤裸裸的道德绑架!!上次看到一个人给的建议蛮好的,不是要一百万治病吗?我捐两百万到慈善机构去,花了些钱!

回复

2014-07-14

“點評者說”點到位了。以“贈人玫瑰”的名義索取玫瑰,寧願放棄幫助朋友的機會也要留餘香於他人,這是一種怎樣的高尚啊!

回复

2014-07-13

前者漠视别人的尊严,后者忽视自己的尊严。

lwtz

2014-07-12

行善像晨光表那样,请求行善像该同学那样,都显得怪怪的

回复

2014-07-13

如果该新闻背后跟一个 台湾 重大疾病保障的知识链接 应可大幅提高贵报的在该问题上的深度 提个醒 台湾做心脏移植都花不了个人多少钱 故台湾是亚洲人均心脏移植最多的国家和地区 但背后的泛滥和负担 也要看一眼

回复

2014-07-13

跪是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 见了朕都得跪 跟要脸不要脸没关系无所谓的

回复

2014-07-13

14名下跪的人是大学生,因一个同学重病,没钱医,要死了。我想这事儿有一个天平,在天平的一边,14名下跪的人代表生命的价值、年青人的希望、尊严的价值、青春的价值、友情的价值、知识的价值等,学生跪的是大公司、有钱人、社会、政府等,是天平的另一边。代表的是金钱、权力、现有的社会秩序、价值等。这是道德胁迫,弱势群体以弱欺强,好象是吧,何致于此呢?说是新闻炒作,提高道德胁迫的效果。点评者说也不见得可行,让14名大学生一人出7万,大学生那里那么有钱,我工作了许久,要我拿7万出来,也要筹借一会儿,担保吗,那公司要同意啊。我们不说这事儿谁对谁错,我们就说这事儿本身吧。我想最少有两方面可以商讨的,一是生命、知识、青春、尊严、友情价值是不是非常低?比如说一个大文化人向一个暴发户下跪,饿慌了,求一顿饭吃,我们可以指责文化人践、没节气,道德胁迫,弱势群体以弱欺强。但我们应该想,这社会怎么啦,何以让文化人没节气如此?郁达夫认为,一个没有伟人(不是权力者自封、互封的那种伟人)的民族是可悲哀的,一个有伟人却不懂得热爱的民族是一个可怜的,毫希望的奴隶之邦。二是天平的另一边,大公司、有钱人、社会、政府是不是有点儿冷淡、麻木呢?中国的慈善环境如何呢?每个人、公司、集体、政府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命运怎么能说与社会、政府、公司没关系呢?如果政府说我当我的官,你有本事也可当官,公司说,我赚我的钱,你有本事你也可以赚钱当老板,那底下的年青人也可以说,我做我的强盗,你有本事你也可以当强盗,人生平等,资源人人有份,你有权、有钱,占了我那份资源发财了,这财也有我的一份,你返还社会是天经地义的事嘛。

回复

2014-07-13

常言道:男儿膝下有黄金;这些人连做人起码的尊严也不顾,又岂会还你钱?

magic·诺
回复

magic·诺

2014-07-12

道德绑架

lwtz
回复

lwtz

2014-07-12

行善像晨光表那样,请求行善像该同学那样,都显得怪怪的

lwtz
回复

lwtz

2014-07-12

也看过这条电视新闻,他和他的同学的勇气就来自“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好像是对那个老板暗示,我们给了你一个难得的行善机会哦! 当然,也可能是情急中“病急乱投医”吧,看上去是一伙老实巴交农村家庭的同学,他们本来最容易想到的是在网上发起一个募捐

回复

2014-07-12

典型的绑架勒索。

回复

2014-07-12

公开募捐没错,向企业募捐也没错。错就错在指名道姓地募捐,结果成了道德勒索。弱势群体以“可怜”博取同情是可以的,但是把“弱势”当做武器,多多少少都有点可恶。

回复

2014-07-12

这些同学或许真有一分爱心,但是这种方式很不妥,确实有道德绑架的嫌疑。还有那些爱狗人士,粗暴地干涉别人正当合法的经营,都是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一种行为,很不妥当。

回复

2014-07-11

点评者说,有道理,有可行性。

回复

2014-07-11

两边是演着说的 这还看不出来

2014-07-11

正方是弱智么?

回复

2014-07-11

正方是弱智么?

回复

2014-07-11

“迄今为止,用来使人类变得道德的一切手段,从根本上说都是不道德的”这句话,既可以用在莫向松身上也可以用在媒体和舆论身上。确实,道德规范的普及是一个并不道德的过程,它更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们能做什么,如从小我们的父母就教育我们不能随地吐痰、不能践踏草地、不能……在这里,我们的媒体和舆论意图告诉莫向松:你不能利用道德来谋取个人利益!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是欠妥的,甚至于含有一丝冷漠。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都是唯一的一次,生命原则是我们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作为唯一的生命如何能简单地纳入个人利益而言?如何能把莫向松简单地评价为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不可否认,莫向松的行为确实违背了我们对道德、对慈善的一种美好的憧憬,但是这种憧憬往往难以掩盖现实的残酷。媒体和舆论的一味谴责,恰恰体现了我们现今社会的一种不好趋向:只知道一味盲目地道德谴责。这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社会缺少对他人的包容。我们往往乐于去谴责道德事件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却不会处身设地换位思考,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何曾在这件事中体现?包容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是发达的文明社会其包容性也就体现得越淋漓尽致。莫向松事件,我希望媒体和舆论不要简单地定义为谋取私利的道德绑架行为,在这个行为背后隐含着我们社会制度所忽略的部分。媒体和舆论在一番炮轰之后,更应担负起媒体的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的“第四种权力”、“第五种权力”帮助莫向松重新找到生命的希望所在,否则无疑是将莫向松推入绝境。试问:有谁还会无偿帮助一个失去道德制高点的人呢?莫向松此时已经被排除在我们的道德世界之外,而这一切不仅仅源于他自身的不成熟的行为,更是源于媒体和舆论的“熟视无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