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何怀宏:古代君子的行走之道
君子最灿烂的时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候。这样一个时代我会称之为游士时代。那时候士无定主,和西周不一样了,不再是依附于某一个大夫家族或者国君,包括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都是游士、外来人才到这里来。这个游士时代到秦汉游士时代就结束了,不再是游者主事了。
君子最灿烂的时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候。这样一个时代我会称之为游士时代。那时候士无定主,和西周不一样了,不再是依附于某一个大夫家族或者国君,包括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都是游士、外来人才到这里来。这个游士时代到秦汉游士时代就结束了,不再是游者主事了。
讲“君子之道”,我们范围可能会稍微缩小一些。我们从今天传承的精神来说特别给我们启发的,我概括为“古代君子的行走之道”。
有三个目的、一种方式。
第一个目的,理想道义。比如说孔子,孔子晚年到了50岁还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中间有很多艰难困苦,比如他们躲在大树下歇息的时候有人来伐树,还有围攻等等,不要说风吹雨淋了。他仍然要做这件事,因为他要实现他的王道、仁政的理想。还有就是为了直接的,比如救死扶伤、反战、和平的道义。比如墨子,有一篇记载的故事,有一次楚国要攻打宋国,那么墨子在齐国,他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赶到楚国都城,想阻止这件事情。当时齐国到楚国都城直线距离差不多上千里,他走了十天。每天走一百多里。我曾经走过,比如围绕密云水库走一圈,三天半,每天大概走六十多里。已经觉得挺累了。后来通过各种办法,当然有百政的较量,有道德的辩论,使楚国放弃了这个计划。这就是道路,他要行走。
第二个,为了游学求知。孔子的弟子来自很多地方,各个国家赶来。这个风气一直到后来一直蔓延。比如说宋代象山阳明等等,就是在山里建一个棚子,在那住一段时间,就纷纷来求学。求学结庐而居,就是搭个棚子,很简单。但是师生在一起,边走边聊。可能夜谈,或者彻夜而谈。就是这样一种游学。没有像今天这样豪华的大学大楼。就像过去霍普金斯说的,大学是什么?就是两个人坐在两根原木上,老师真正是老师,学生也真心地求学,这就是大学了。不是课堂里逼着我点名,你们不来不行,点名就不是好老师,好老师是用知识来吸引学生的。
第三个目的,就是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的美,也感受一种你和自然一体的感觉。这个在道家尤其明显,无论是最后不知所踪的老子,或者在山野中逍遥云游的庄子,他们与自然经常是不知所踪。他们就是融于自然归于自然。很淡泊,对功利官职都非常淡泊。但是他得到了一种美的精神境界,体会出了一种生命的真味。这是非常难得的。包括我们看西方的自然文学,也可以感受这样一种境界。
这就是三个目的,理想道义、游学求知、亲近自然。古代君子经常是要去体会那个人,人格,所以他必须是密切地游、从、合,生活在一起,不仅在课堂上,包括我们今天旅游的时候也可以感觉得到,我们想去一个地方,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自然美景,有时候我有好朋友,很想和他倾心交谈,就为是了那个人。
所以今天这三个目的,还是在我们心里,可以放在心里的一种方式。
“君子之道”,在古代君子和老百姓不是完全等同的,君子是少数人。很多普通的人都在做,就是走路,但是走路的精神非常感人。还有我一个老乡,也是走遍全国。这样一些事情到了今天,大家都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