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何师道尊严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怎么到了今天,需要把教师当成监督和防范的对象?

责任编辑:史哲 蔡军剑

回应“科研经费不应是反腐的主要对象”

2014年6月19日《南方周末》自由谈

拜读罗志田教授的这篇大作,我深有同感。现在对大学的管理,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首先把一线教师都假定为一群“偷奸耍滑”“投机取巧”“误人子弟”的无耻之徒,然后处处以监督、规范、惩戒为手段,对老师们可能会产生的“道德风险”行为预先制定各种防微杜渐的方案,使得大家噤若寒蝉,做事战战兢兢,唯恐触碰了红线。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怎么到了今天,需要把教师当成监督和防范的对象?照此下去,哪里还有什么师道尊严,更何谈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见规则制定者的基本逻辑了。

 

编者附言:

罗志田教授的文章刊发后,高校教师的来信源源不断。其中,说得最激烈的倒是高校里的领导干部。因篇幅所限,我们没法一一刊登诸位的危言谠论,下面只摘录几位先生的温婉之语。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章雪富:“今天有关管理的某些做法已经走火入魔。好的管理并不在于凡事俱细,即不在于管理得细,而在于管理得对。”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张涛甫:“看来,这不是哪个学校的事情,是我们整个科研制度设计有问题。其实,项目研究中除了看得见的成本开支之外,最重要的付出就是学者的智力劳动,但这一块在制度设计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体现不出科学研究的尊严。”厦门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赵海立:“出现经费腐败,是因为科研单位过度行政化,不该管的东西硬要管造成的。科研单位都是行政人员管理科研人员,对于科研如何进行,行政人员一窍不通,又没有服务思想。就用一套所谓的管理公共权力者的财务制度套在管理科研人员身上,任何花费都必须有带有国家税务章的发票。如果我请个翻译,翻译一套资料,就必须找个翻译公司,因为它有发票;如果没有这样的专业公司,对不起,不能报销!但职称晋升逼迫科研人员不得不翻译,就只有用假发票。而且,现在要求课题经费必须花掉,否则收回。这无疑会逼良为娼。”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