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企业彷徨出京记“心理上准备好了,现状没有准备好”

可能没有哪座城市的产业转移像此次京企外迁一样争议汹涌。围绕12个即将离京的工业行业,津冀蒙等地的城市已擂响进京招商战鼓。但离京越近的城市,越排斥污染行业。而大部分企业依然在徘徊,京津冀一体化“大盘子”未定,它们担心迁错了地方。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李雅娟 唐悦 孙然

北京西直河的石材市场内,一处厂房工人正在忙碌。四周已竖起津冀等地政府的招商广告。 (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编者按:可能没有哪座城市的产业转移像此次京企外迁一样争议汹涌。围绕12个即将离京的工业行业,津冀蒙等地的城市已擂响进京招商战鼓。但离京越近的城市,越排斥污染行业。而大部分企业依然在徘徊,京津冀一体化“大盘子”未定,它们担心迁错了地方。

进京招商的政府官员在打听外迁企业名单下落,谢明科看到了一份一千多家企业名单。“含金量不是很大。多是纳税少的乡镇企业,甚至是空壳。”

在北京五环外,北方最大的石材交易市场里,约3000家石材企业的93400人,加上往返工地的作业人员,将近20万人都要迁走。

距离北京5小时车程的邢台是闫培金的家乡,虽然当地政府一再邀请,但他嫌远。而在距离北京1小时车程的霸州和固安,闫培金有意向迁入,但被告知“家居行业我们不要”。

企业期待京津冀一体化规划能给个定心丸。一名沥青企业老总的担心是:“日后门槛调高了,是不是继续搬?”

“河北并不是尽捡北京的‘垃圾’。”在北京招商的河北唐山某沿海开发区招商局官员谢明科说,“北京不希望污染,我们当地也不希望。”

这场污染企业出京的年度大戏,已在京津冀上演数月。从 2013年底开始,谢明科就感到河北城市跑北京的节奏加快了。最近,他们也先后进京4趟,而北京石材行业协会也到谢所在的开发区考察了6次。

近年来,可能没有哪座城市的产业转移像这次一样争议汹涌。从追踪退出企业名单,到铺天盖地的污染外迁质疑;从传言津冀城市对接京企“冷淡”,到首家京企外迁的争相报道……新闻话题持续不减。

京津冀一体化的整体规划未出,京企外迁尚无宏观层面的路线图,许多企业依然在猜测、等待,但京津冀三方早已各自在绘制民间的搬迁路线。离京企业如何不带来污染,已成为接收地首要考虑的问题。但京津冀一体化的难题,又远在环保之外。

只有“数字要求”,没有具体名单

2014年5月16日,在北京市的工业污染调整退出座谈会上,原定“今年年内调整退出300家污染企业”的目标,被要求提前至10月底前实现。这一目标被流传为“北京外迁公司名单”,甚至“已经通报给天津、河北等地”。

津冀进京招商的政府官员确实在打听名单下落,谢明科就从北京政府部门的朋友那里看到了一份一千多家企业名单。“含金量不是很大。”谢明科看完很失望,“多是纳税少的乡镇企业,甚至是空壳。”她试着联系一些企业,有的找不到,联系上的也没有搬迁意愿。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外迁企业名单”并不存在。300是《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对2014年调整退出企业数量的要求,到2017年,这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