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风险是不改革” 专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以前的改革一直通过分权进行,现在改革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集权。集权有合理性,只有中央政府集权到够大才能克服既得利益。”“任何改革都需要一段相当长时间才见成效。”

责任编辑:李梁 助理编辑 刘雨桦

2014年6月16日,北京嘉里中心,郑永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以前的改革一直通过分权进行,现在改革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集权。集权有合理性,只有中央政府集权到够大才能克服既得利益。

任何改革都需要一段相当长时间才见成效。

社会保护得越好,医疗、教育、公共住房、社会保障这几块做得越好,社会力量越不会挑战你;这几块做得越不好,越要挑战你。

中国该市场化的地方,国有企业没有市场化,因为既得利益抵制了;不该市场化的,因为社会力量很小,它就市场化了。

2014年6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中国出版了一本新书——《不确定的未来》,收录了他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观察和思考中国改革的文章。

郑永年在本书序言中阐述了自己的主要观点:虽然改革困难重重,但我还是主张温和的庖丁解牛式的改革路径,通过开放新的空间来改革旧的体制,通过培植新的利益来克服既得利益,通过释放社会和地方的潜力来化解官僚体制的惰性,通过保护社会来促进社会转型。

6月15日,郑永年到北京参加外交部一个会议期间,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对为什么用“不确定的未来”作为书名,他说:“改革本身产生不确定性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不改革就更不确定。至少到现在为止,中央很多改革想法有了,但没看到地方落实。”

在本书出版前,出版社还给这本书想过一个广告语“用确定的规则应对不确定的未来”,但郑永年觉得这句话有问题,“现在连确定的规则还没有。”

阻碍改革的三种矛盾

为了保清廉,什么事情都不做,这也是腐败。

南方周末:你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提到,中国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改革,而是不改革。为什么?

郑永年:从中国几千年历史看,改革不是现在刚刚有,秦始皇、孔子也是改革家,西方国家的历史也一样。从中外历史经验看,改革产生的一些风险,大部分都可控,不改革到最后演变成革命,而革命是不可控的。所谓改革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革命是自下而上。像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搞的不叫改革,他是改革改不下去然后放开了,一夜之间演变成自下而上的革命。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新的中央领导层显示出了改革的决心。

南方周末:现在不改革的可能性有多大?究竟是哪种力量在阻挠改革?

郑永年:现在改革面临的困难很多,第一个是从分权改革到集权改革的适应。以前的改革一直通过分权进行,现在改革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集权。集权有合理性,只有中央政府集权到够大才能克服既得利益。三十年前的改革当时是一穷二白,穷则思变,每个人都想动。现在改革比较难办,因为既得利益长大了,有的人长得很肥,他就不想动了。从分权改革到集权改革,大家需要一段适应时间。集权的目标是要把权力从既得利益手中收回来,集权本身不是目的。要改革还是需要把权力分下去,不分就改不了。那么怎么分?分给谁?这是大家现在要思考的问题,如果弄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9)


回复

2014-07-05

前苏联政府总理雷日科夫在思考苏共崩溃、苏联解体说了如下一段话;“我们监守自盗、行贿受贿。无论报纸上的新闻还是讲台上,都谎话连篇。我们沉溺于自己的谎言,一面为彼此佩戴奖章。而且所有的人都这么干,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如果说雷日科夫还只看到了苏联社会的表象,那么俄罗斯前代总理盖达尔却看到了苏联的本质。“苏联的政治经济制度本质上就是不稳定的,问题仅仅在于它将于何时以何种方式崩溃。”盖达尔在《帝国的消亡》一书中写道“这是一个统治权力在日常生活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无论行政当局和社会都绝对相信,国家能够运用不受限制的暴力手段镇压种种不满表现。这样的国家体制让肤浅的观察者觉得坚如磐石,实际上却脆弱不堪,原因在于它不具备富有弹性的调适机制,以使之能适应当今世界不断变化的现实。”对于苏联的政治体制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人们简单而明确的总结了两条;“改革-那是找死,不改革-那是等死”。

回复

2014-07-03

好文共享

回复

2014-07-02

说的什么玩意

回复

2014-07-02

q q

回复

2014-07-01

讲得很好,应奉为座上宾!我觉得习总内心深处一定有暗合之处,所以个人比较乐观!

回复

2014-07-01

局外人的良心善论

回复

2014-06-30

集权不就是腐败吗?

回复

2014-06-30

国之重器:民生提高 教育为本 医疗平等 老有所养。 社会进步加快 万国竟相入籍 也不存在和平崛起 顺之则昌 逆之则亡

回复

2014-06-30

有一定的道理,听起来不错 对那一段印象比较深,企业家说 一块钱利润 6 7毛都交税了,为啥还有动力? 说 孩子上学 家人生病 养老都由政府 我要嫩多钱干嘛 我们的现状是,人家这句话的前半段一样,后半段完全没有。

回复

2014-06-29

中国喊得最大声的就是改革,可改革毕竟不是改变。怎么改革?今天挂这张牌,明天挂另一张牌,今天这个口号,明天那个口号。关键是信仰与思想,中国人的信仰与思想无非权力与金钱,那改革一定只是争权夺利了,权力越来越集中,金钱也是越来越集中,戏台已经搭好,剧本也已经写好,接下去就是演戏了,

回复

2014-06-29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回复

2014-06-29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回复

2014-06-28

同意,还有一个就是媒体自由透明,这个可以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

2014-06-28

司法独立至关重要,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石。

回复

2014-06-28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回复

2014-06-28

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有些报应早晚会来的。水落之日,必是石出之时。

回复

2014-06-28

这还是特权的问题,关键是如何把特权控制住,

回复

2014-06-28

还是比较温和、理性的看待中国改革问题,深以为然

回复

2014-06-28

基石

回复

2014-06-28

司法独立至关重要,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石。

回复

2014-06-28

这也是我所想说的,有时不得让人想到底该先搞谁。

ddrpwd

2014-06-28

"现在是经济寡头,如果经济寡头变成政治寡头了,以后这个政治舞台就是他们的了,那谁打谁啊?所以要赶紧打。" ---如果经济寡头的父亲就是政治寡头,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