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明天就长大——渴望走向外部世界的甘肃平安希望小学的孩子们

这所小学经平安保险公司资助建校至今8年,从没开成过一次家长会。“父母们只顾拼命挣钱,让孩子孤独地成长。”

 

孩子们把自己写的古诗贴到学校的墙上书法展

 

 

中山大学的志愿者

 

 

志愿者跟学生们排练舞蹈

 

 

志愿者到学生家中家访


    手工课上,来自武汉的志愿者王芳教四年级孩子叠“心”,课后,王老师问大家,想把“心”送给谁呢?“爷爷!”“奶奶!”孩子们兴奋地喊。“妈妈!”这时,声音小了一半。
    “爸爸在咱们班好像不受欢迎哦。”小王老师半开玩笑地问。热闹的教室突然安静下来,一个女孩喃喃地说:“爸爸不在家。”
    这里是甘肃会宁县头寨镇牛家河村牛河平安希望小学,孩子们的爸爸,80%长年在外打工,此时正值金秋,年轻的妈妈纷纷赶赴新疆摘棉花。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是留守在家的老人。
    全家人活下去的希望在山外。当地为半干旱半荒漠气候,部分地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最不适宜人类居住”之地。大片土山、石山之间的狭长土地,因常年干燥而炸裂成龟壳状,只有耐旱耐碱的向日葵、土豆、西瓜和玉米,才能在此获得生机。
    惟一让当地人感到自豪的,是孩子们的出息。几乎每个人都在念叨,会宁是西北的高考状元县,温总理的秘书就是从会宁走出去的,今年甘肃理科高考状元也是会宁的一个农村娃……
    “我们的学生没有其他路可走。”校长王世辉称自己不操心学生的学习,而是更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年,王世辉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上学前,你的书包和早餐是谁装好的?结果90%的孩子是自己或哥哥姐姐装好的。而这所小学经平安保险公司资助建校至今8年,从没开成过一次家长会。“父母们只顾拼命挣钱,让孩子孤独地成长。”
    9月12日,在兰州做仓库管理员的王相因家族祭祀请假回家,他一把抱起3岁的小儿子,儿子却害怕地把头扭向一边。王相不好意思地冲来家访的志愿者笑笑,他外出打工二十多年,每年只春节回来一次,孩子对“爸爸”很生疏。
    王相没想过几时能结束打工生涯,“这要靠小孩的造化了。”他侧头望望正趴在炕边写作业的大女儿王文明。这个上六年级的13岁女孩,每天早上5时便起床,帮三个妹妹收拾书包、灌水、装馍馍,然后叫醒妹妹,领着她们走一个多小时山路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她又马不停蹄地帮妈妈做拉面。
    这个早熟的女孩,每次听志愿者描述山外的世界,眼睛都睁得老大。在写命题作文“我的理想”时,王文明的文章开头是“我想明天就长大……”
    其他孩子的理想则五花八门,有人想当“记者”,有的想“卖保险”,有的想“考研究生”,还有的要当“董事长”。副校长兼语文老师牛玉成说,他也曾布置过同题作文,学生们的理想无外乎是“老师”、“医生”、“科学家”。今年6月初至10月下旬,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与南方周末联合组织了6批共120名志愿者分别赴甘肃、安徽、山西、贵州的4所平安希望小学做代课老师。这些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从业领域各异的志愿者,给孩子们打开了全新的世界。
    校长王世辉说,孩子们平时只接触课本,几乎没看过课外书,也没有什么特长。“要拼过城里的孩子,只能死读书。能考出去,是最重要的。”校长无奈地笑笑,“只能上了大学,再去培养兴趣爱好。”
    一个月下来,孩子已从“城里的老师”那儿知道,《狱中联欢》里的监狱,是重庆歌乐山的渣滓洞;学会在写作文前,彼此提醒“open your mind”;还学会了唱朴树的《那些花儿》;懂得了“百慕大之谜”……
    9月15日,第二批志愿者结束支教,五名志愿者站在校门口跟放学的孩子告别。一小时前,孩子们已知道他们要走,许多人哭红了眼睛。道别时,不少学生脸上还挂着泪珠,但已无先前那般激动。他们早已习惯不断地与大人道别。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