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能否万岁?
64岁的李炳银自况“中国报告文学的管账先生”。他与中国报告文学有着四十多年缘分,至今依然坚持在报告文学的第一线,高呼“报告文学万岁”。然而,他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拒绝当初无法接受的一些东西。
责任编辑:李宏宇 李晓婷 朱晓佳 实习生 孙玉彤 喻冬宇
1990年代以前,报告文学承担了相当多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相当于今天的深度报道。当时关注社会现实最敏感的不是教授,不是学者,而是报告文学作家。
64岁的李炳银自况“中国报告文学的管账先生”。
从1995年开始,他每年都编一本中国报告文学年度优秀作品选,为中国的报告文学做盘点工作。
这位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的家,几乎是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图书馆,摞着一堆堆的《中国报告文学读本》、《中国报告文学精品书系》……
他与中国报告文学有着四十多年缘分,至今依然坚持在报告文学的第一线,高呼“报告文学万岁”。然而,他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拒绝当初无法接受的一些东西。
“当年报告文学相当于深度新闻”
1978年底,李炳银被分配到刚刚恢复不久的《文艺报》任编辑,负责散文、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的评论工作,就此赶上了新中国报告文学最好的时候。
早在1950年代,新中国已有《本报内部消息》、《在桥梁工地上》等很少的一些报告文学作品。但作家动辄因为报告文学被打成右派,付出二十多年下放劳动改造的代价。李健彤的小说《刘志丹》被定性为“利用小说反党”。到了“文化大革命”中,“写真实”甚至成为了一条罪状。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在“文革”还未被公开否定时,率先给予了委婉的批判,对一直被丑化的知识分子进行热情赞颂。这引领一大批作家投入采写知识分子、科技界人士,出现了黄宗英《大雁情》、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这样的作品。至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学会奖就叫“徐迟报告文学奖”。
作家理由写击剑运动的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标题本身是1976年“四五”运动中的一句著名“反动诗”。《新体育》杂志不敢用,要求作者换标题。理由坚决不换,投给《人民日报》,于1978年6月11日全文发表。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