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成缓评,缓评成难评 东部数省力推简政“土政策”
容缺预审,广受东部数省赞誉的简政利器,却可能为建设项目逃避环评开方便之门。在多地已成明患。环评者吐槽正常环评工作“瞎编”,业内专家抨击涉嫌违法。环评走过场的乱象早已被诟病,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地方明规则。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唐悦 安焱家
容缺预审,这一广受东部数省赞誉的简政利器,却可能为建设项目逃避环评大开方便之门。在多地,这一隐忧已成明患。环评者吐槽正常环评工作成“瞎编”,业内专家抨击涉嫌违法。环评走过场的乱象早已被诟病,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地方明规则。
一道暗含玄机的审批政策大张旗鼓在东部数省推行,它有一个拗口的称谓:容缺预审。在一些公开报道里,地方政府官员简洁明快地总结为:“急事即办、特事特办、要事快办”。
在诸多公开报道中,这项以“简政”面目示人的政策颇受地方政府、企业青睐,频频作为地方项目超速开工的“利器”。
这已非新鲜事。早在2010年,福建石狮便有相关报道;最近的消息是,2014年5月12日,江苏射阳县在上级领导视察时,将容缺预审作为“优化审批服务”的政策进行介绍。而福建、河北则已是在全省推行。
然而,在获得广泛赞誉的背后,容缺预审这项政策正遇变形隐忧。被允许“容缺”的审批程序,正从一些确需简化的,蔓延至规划、环评等实质性影响的环节,而这项政策,也已成为一些地方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暗度陈仓的明规则。
“被容缺的都是大企业、大项目,动辄数十亿的项目,一旦差错造成,责任谁担?”一位福建省发改委系统的官员担心道。
更堪忧的是,南方周末记者就此咨询环保部官员、环评领域专家,却几乎无人知晓此项政策。
变味的简政措施
“预审本身可以说是比较好的制度,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节省时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
所谓容缺预审,即对一些须经行政审批的项目,在项目基本审批条件具备、申报材料主件齐全,但其他条件和非关键性申报材料暂缺的情况下,相关职能部门可先予以受理审批,允许申办人在规定时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