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20140508)】市级官员的晋升机制
在众多可直接观察的因素中,辖区经济规模是影响市委书记晋升的最重要因素。那些能够获得晋升的市委书记通常来自省内的经济强市,即便其经济增长率省内排名并不靠前。省内市委书记之间的晋升竞争基本上就是经济大市的市委书记之间的晋升竞争。
责任编辑:陈斌 实习生 林宝玲
《上海经济评论》 2014年5月6日 杨其静
(原文摘编)市县级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发展本辖区的社会经济事务,因此除掌管人事外,书记们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辖区社会经济发展上。与之相适应,地方政府的重大经济决策会首先在书记办公会上酝酿,再经党委会讨论通过,最后才交给市县长及政府部门形成正式的政府文件并执行。
在该体制下,一方面,市委书记是地方政府社会经济事务重大政策的真正决策者,且相关政绩也会首先记到书记头上;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发生工作不力或失当而受到上级惩罚的主要对象却往往是市长或分管具体工作的副市长等。不过,市长受点委屈有回报:无论市委书记以何种原因离任,60%以上的市长会升任市委书记,且大约一半的书记是由市长直接升任。
我们发现:在众多可直接观察的因素中,辖区经济规模是影响市委书记晋升的最重要因素。那些能够获得晋升的市委书记通常来自省内的经济强市,即便其经济增长率省内排名并不靠前。省内市委书记之间的晋升竞争基本上就是经济大市的市委书记之间的晋升竞争。
在该晋升治理机制下,有一个现象,那些有特殊政治资源的干部会积极争取被安排到经济大市任职。比如,我们发现,那些来自中央和省机关的干部、有团委工作经历的干部更容易被派到经济大市担任市委书记。从对相关人员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当组织部门问那些有实力的省厅局领导是否愿意出任某小市领导时,他们时常会婉拒,因为害怕仕途就此终结。
【推荐理由】看来,市委书记晋升,光靠经济增长是不行的。决定地市级官员晋升的首要因素是辖区GDP规模,次一等因素才是GDP增长率。逻辑上,官员能否去经济大市当一把手,就不是“才”或搞经济的能力起决定作用,而主要取决于上级对其“德”或政治水平(政治能力)的衡量。当然,对于去不了经济大市当一把手的官员,发展GDP是出政绩的正途。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