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20140508)】发展要紧紧依靠改革
这是总理李克强长文《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第一部分节选,阐述了其经济政策的三个支点: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与调结构。
责任编辑:陈斌 实习生 林宝玲
《求是》 2014年5月1日 李克强
(原文摘编)(1)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逼出来的,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凤阳农民在全国率先搞大包干,就是因贫困和饥饿所迫。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体制一改就大变样,温饱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2)我们大力推进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分批取消和下放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扩大营改增试点,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通过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特别是向市场、向社会放权,激发了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增强了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3)我们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根据去年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明确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确定了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于这个区间,就着力促改革、调结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回过头看,如果不是用改革的办法,即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调整结构“三管齐下”,而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仅去年的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而且今后几年的日子也许会更难过。
(5)从实际情况看,速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改革。如果发展速度过低,就业会出问题,居民收入增速及民生改善步伐也会相应放缓,老百姓就会不满意,改革就难以推进。但发展速度高了,会使各方面的关系绷得很紧,容易引发通胀,妨碍结构调整,也会影响改革。
【推荐理由】这是总理李克强长文《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第一部分节选,阐述了其经济政策的三个支点: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与调结构。说如果“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仅去年的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而且今后几年的日子也许会更难过”,释放了不短期刺激的信号,有深意。不过是恰当解读为不刺激,还是被一些人乖张解读为会长期刺激?
网络编辑:瓦特
“简政放权”?过去不是没有试验过,“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统、一统就死”往复循环不已。什么叫“简政”?首先要减少吃“皇粮”的公务员、减少党、政和其它官办机构、减少冗官、冗员。这个“简政”能行得通吗?什么叫“放权”?是否理解为不该党和政府管的事情就不要再继续管了?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搞了几十年的改革,现在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吗?现实是;“市长之手”与“市场之手”在扳手腕,“市长之手”老是是赢家。“简政放权”知易行难,你只要动动他们手中芝麻大一点的权力与利益,就比挖了他们的祖坟还要难以忍受。在权力与利益格局已经固化的今天,远非“改革开放”初期可比。“冬冰可折,夏条可结”时难得而易失,今后一堆难啃的骨头就看如何下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