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20140508)】发展要紧紧依靠改革

这是总理李克强长文《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第一部分节选,阐述了其经济政策的三个支点: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与调结构。

责任编辑:陈斌 实习生 林宝玲

《求是》 2014年5月1日 李克强

(原文摘编)(1)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逼出来的,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凤阳农民在全国率先搞大包干,就是因贫困和饥饿所迫。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体制一改就大变样,温饱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2)我们大力推进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分批取消和下放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扩大营改增试点,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通过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特别是向市场、向社会放权,激发了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增强了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3)我们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根据去年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明确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确定了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于这个区间,就着力促改革、调结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回过头看,如果不是用改革的办法,即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调整结构“三管齐下”,而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仅去年的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而且今后几年的日子也许会更难过。

(5)从实际情况看,速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改革。如果发展速度过低,就业会出问题,居民收入增速及民生改善步伐也会相应放缓,老百姓就会不满意,改革就难以推进。但发展速度高了,会使各方面的关系绷得很紧,容易引发通胀,妨碍结构调整,也会影响改革。

【推荐理由】这是总理李克强长文《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第一部分节选,阐述了其经济政策的三个支点: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与调结构。说如果“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仅去年的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而且今后几年的日子也许会更难过”,释放了不短期刺激的信号,有深意。不过是恰当解读为不刺激,还是被一些人乖张解读为会长期刺激?

网络编辑: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