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黄岛爆炸事故后续 62条生命能否换来全国大“拆弹” 爆炸后,排查了,正吵架

近半年前,“11·22”中石化东黄复线燃爆事故酿成了62人死亡惨剧。随后“两桶油”自揭家丑。如今,一份可谓是“家门口的定时炸弹”的排查报告已上呈国家。体检不易,整治更难。盖子揭开,难题汹涌而来。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唐悦 安焱家

2013 年底,青岛“11·22”东黄复线燃爆事故的整治现场。 (东方IC/图)

近半年前,“11·22”中石化东黄复线燃爆事故酿成了62人死亡惨剧。随后“两桶油”自揭家丑。如今,一份可谓是“家门口的定时炸弹”的排查报告已上呈国家。

体检不易,整治更难。盖子揭开,难题汹涌而来。是要居民搬迁还是管道移位?是政府埋单还是企业掏钱?移位之后的油气管道安全防护标准,该执行哪一个行业规范?一切没有定论,都在博弈和争吵。

自揭家丑

2014年3月开始,在“11·22”中石化东黄复线管线爆燃事故(以下简称“11·22”事故)路段,挖掘机、重载卡车开始往来穿梭。

在一场导致青岛62人死亡的特别重大事故之后,时隔4个月,中石化启动了该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油气管道改线工程。根据规划,东黄线、东黄复线黄岛油库的出线段南移15-16公里,沿途穿越高密、寿光城区的部分也将全部移位。

“让开了原先的暗渠。”郑太琪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位原天津市燃气集团输配公司总工程师,作为国务院专家组成员之一,参与了事故地点油气管线的迁移规划。

避开密集的生活区,正是这项浩大工程的原则。“11·22”事故,正是因为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导致燃爆引发惨剧。南方周末记者从相关渠道获知,事故后,中石化派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