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精选】纳粹暴政下的指挥家

福尔特文格勒在纳粹统治时期的际遇也可以被视作一代德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历史缩影。同时,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看,这也是所有被恶势力占领蹂躏过的地区所共同拥有的一个文化现象:从福尔特文格勒的身上,我们不也可以隐约地看到在日据时期没有离开北平的周作人的影子吗?

这是一部被中国观众遗忘的优秀电影。

2001年,曾经执导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靡菲斯特》(Mephisto)的匈牙利裔导演伊斯特凡·萨博,延续其在《靡菲斯特》中所表现的主题,以德国20世纪伟大的指挥家福尔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1886—1954)为原型,拍摄了这部《指挥家的抉择》(Taking Sides)。

影片再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在纳粹上台之后,作为德国音乐界泰斗级人物的福尔特文格勒,没有和当时许多德国的作家、学者和艺术家一样,选择流亡到国外,而是留在德国担任了著名的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在此期间,福尔特文格勒因为和纳粹高层戈培尔等人的交往,被美国军事当局认定为“将自己出卖给了魔鬼的天才艺术家”。1945年春天,盟军在占领德国之后,美军高层派出少校史蒂文·阿诺德对福尔特文格勒的这一段历史进行调查,试图坐实他是“纳粹死党”的罪名。

接到命令之后,史蒂文·阿诺德少校立即率领两名助手展开了极其负责和细致的调查。影片设计了一处非常耐人寻味的细节——原来,这位被美军高层派出负责调查福尔特文格勒的军官史蒂文·阿诺德,二战前只是一个保险公司的调查员,是个对古典音乐一窍不通的“音乐盲”。他不知道贝多芬一生只写过9部交响曲,不知道交响乐团里的“第二小提琴”为何成不了“第一小提琴”……很显然,美军之所以要选出这样一个人来调查作为音乐大师的福尔特文格勒,是有着全面周到的考量的。他们就是要用这样一个不容易被“大师”的光环弄得感情用事的人来操刀,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和中立。

事实证明,美军高层并未看走眼。史蒂文·阿诺德少校虽然对古典音乐是一个十足的外行,但因为多次观看过纳粹在集中营里所制造的灭绝犹太人罪行的纪录片,令他对纳粹有着一种深入骨髓的痛恨。这是一个被正义和复仇的双重怒火所煎熬着的人,也是一个不惧权威、不容易被各种外来因素所影响和干扰的多少有些偏执的人。在影片中,他经常表现出的是一副因为正义在手而咄咄逼人的架势,活像一头在斗牛场上被激怒了的公牛。调查期间,他和福尔特文格勒约谈辩论过数次,每次均是以蔑视的姿态,对福尔特文格勒进行有罪推定,甚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


回复

2014-05-01

车上是读书的好时光

回复

2014-05-01

当戈培尔还是纳粹的宣传部长时,他每天批发出来的谎言难道德国民众都会相信?显然不是。即使你心里有数而口不能言。假如“言所不能言”那么轻则入狱,重者丢掉性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民主制度的法律保障。在专制制度下生存只能有两种人;第一种迎合统治者而博得“功名利禄”。第二种内心厌恶而无力反对采取沉默态度。这种“沉默的大多数”在世界上所有极权、专制制度国家是个普遍现象。第三;奋力抗争而备受精神、肉体磨难,这种人在专制制度下难以生存。任何统治者都喜欢奉迎、个人崇拜而讨厌批评,只是在民主制度的国家法律保护民众对统治者的批评,统治者不敢滥用权力镇压而已,因为有力量强大的反对党与各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制衡力量的存在。赤手空拳的普通民众在专制制度下掌握了强大的国家专制机器的统治者面前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站起来抗争甚至流血牺牲的代价。“先知先觉”者毕竟是少数。但是一旦到了“抽芯一烂”时,便会出现“墙倒众人推”现象。就像苏共崩溃与苏联、东欧集团解体一样的迅速土崩瓦解。除了统治者明智的、及时的“自我更新”外,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崩溃的发生。统治者失去民心后剩下的所有时间都叫“苟延残喘”而无法长久。

回复

2014-04-29

专制与独裁之下,我们必须要按照专制与独裁要求的方式去说话办事,但是当专制和独裁倒台之后,我们反思过去时,我们应该能分得清我们是为了苛活而去迎合专制、独裁还是与狼共舞、助纣为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