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码】公共说理中的程度妄断

孩子功课不好,家长说,你平时不用功,看,这次不及格了吧。孩子会说,班上还有分数比我低的呢。这种推诿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刘孟宇

不加限定的夸张是一种“掩饰性的语言”

近日,河南信阳市浉河区政府官网刊登的一篇讴歌拆迁工作的文章中,浉河区委书记邵春杰称拆迁工作人员是“最可亲、最可敬、最可爱、最可歌、最可颂的人”。在公共话语里,经常会碰到不周全的程度妄断,邵春杰书记所说的“最”便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不周全的程度说理总是依赖于人们某种未经审视的心理定势,例如,甲比乙有害,所以乙比甲有益;甲不好,所以与它不同的乙一定比它好;某个政党有许多劣迹,所以反对它的政党一定代表光明的未来。又如,比好事更多一些的,或比坏事更少一些的就是好事。这种思维定势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人们的推论。例如,有人说“网络战威胁甚于核弹”,作家艾茵·兰德(Ayn Rand)的小说《源泉》(The Fountainhead)里有一句类似的话,“如果我们厌恶肉体的奴役,那么精神的奴役岂不更令人憎恨?”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5)


回复

2014-05-11

拼凶法(萍乡话:夏的好哟(写的好啊,几(最……几嘿舸偷(最你的头啊,嗨史扎史委徐几万(还是个市委书记,云死哟(晕死哟。

回复

2014-04-30

回复

2014-04-29

在理

回复

2014-04-29

看看那些已经被“双规”的贪官们,都会在工程项目上插一手、捞一把,几乎没有例外。因此在利益博弈中,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被拆迁的老百姓毫无疑问就成为他们那一伙人压榨的对象。而负责拆迁的人就充当这些贪官的打手。有的地方还专门雇佣地痞流氓为他们所用。因此在这样的官员眼中,这些充当打手的人自然“可亲、可爱、可敬”。因为多压榨老百姓一点,他们就能多捞一点,因此官员们在征地、拆迁中使用暴力成为常态化。除了中国,没有看到国外媒体报道他们的国家强征、强拆的新闻。这是否也是“中国特色”的一部分?

建安风骨28
回复

建安风骨28

2014-04-26

好文章,教会了现在的中国人该如何正常地说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