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往·生】183108人 “坟前的杂草长了一茬又一茬,却很少有亲人踏足过” 探访志愿军归葬地
国内的几处志愿军陵园面貌堪忧。丹东振兴区烈士陵园四周被低矮破旧的民房包围,空气里弥漫着猪粪的味道。民间的志愿者正在为每一座墓碑寻找亲人,只为了能给每个死难者的坟头上掬一把土。
责任编辑:苏永通 朱红军 实习生 张维
民间的志愿者正在为每一座墓碑寻找亲人,只为了能给每个死难者的坟头上掬一把土。
听说1958年之后从未有中国人到过这里,双膝下跪的李家英随即念叨:“24座大墓,你们1080个人都是我的哥,哥哥啊,你们在天之灵一起快跟随妹妹回祖国,回到母亲身边。”
国内的几处志愿军陵园面貌堪忧。丹东振兴区烈士陵园四周被低矮破旧的民房包围,空气里弥漫着猪粪的味道。
终于可以团聚了。60年前长眠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123名烈士,多了一群新伙伴——在朝鲜战场一起出生入死的437名兄弟。
2013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期间,向中国领导人提出移交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历经半年,终于成行了。
遗骸在2014年3月28日从韩国运抵沈阳的那个清晨,六十多岁的康明早早来到陵园门口,他手捧父亲照片,臂戴黑纱,当载有遗骸的军车缓缓驶来,他和守候的志愿军后代突然跪倒在地,呜咽起来。
康明的父亲康致中,志愿军第1军团长,1953年在敌军的一次突袭中牺牲。“这些人里没有我的父亲,但没准有我父亲的战友。”
437具遗骸全部来自韩国京畿道的坡州墓地,他们是在朝鲜战争时期战斗最激烈的铁原、洪川及京畿道涟川等地区被发掘的。但康明的父亲葬在对面的朝鲜一侧,一个名叫江原道铁原郡的地方。
占地24万平方米的沈阳陵园位于城市的东北角,空旷的广场上,一座刻有“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塔兀自耸立。两位穿着制服的新兵正在奋力将一辆装有石板的小车往外推。“这块地的石板要全部铲掉,种松树。”其中一位说。
64年前,百万志愿军入朝参战的时候,也差不多像他们这样的年纪。三年后,有183108年轻人没能跨回鸭绿江(据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不完全统计)。除去极少数干部、英雄安葬在沈阳、丹东等地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葬在他乡。
在过去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坟前的杂草长了一茬又一茬,却很少有亲人踏足过。
掩埋、安葬
4月中旬的一个午后,记者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陵园里空空荡荡,少有的几座墓碑前摆着几束蔫了的白菊。周遭嘈杂的环境,令这个清净之地增添了些许阴郁的气息。它的西侧是游人如织的北陵公园,正前方的高架桥上车水马龙。
在国内的志愿军陵园中,沈阳陵园是建得较早的一座。1951年4月,战争打响之后的第二年,原东北军区政治部开建此园,4个月后完工。如今,隶书繁体的碑文已经不易辨认。
“主要是为团级以上干部、特等功臣,以及一级英模而建的。从1951年5月开始,共有123人享受了这个待遇。”陵园一位负责人说。
葬在陵园右侧第一排的,是邱少云、黄继光等五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烈士。1953年,黄继光等人遗体回国时,沈阳有22000人参与了悼念。
如今现存的志愿军陵园大致修建于战时和战后两个阶段。战时基本建在国内,战后则建在朝鲜。
在国内,除了沈阳,还有两个地方开建陵园,一处是离朝鲜只有一江之隔的丹东,另一处是志愿军野战医院所在的湖北赤壁。安葬在这两处的大部分烈士都是前方转移到后方的重伤员。
作为战时最重要的大后方,丹东是几个边境城市中埋葬志愿军最多的地方。据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主任孙大力介绍,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