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人买的惠民保:公益与商业如何协调?

从现有的公开数据来看,大多数“惠民保”的参保率都在当地人口的10%以下。

个账开放是影响参保率的重要因素。个账支持参保地区的平均参保率为15.1%,远高于无个账支持的3.8%。

惠民保作为高频发生的医疗险,在高效核保理赔、精准控费、成本测算、风险管控等方面,都为险企提供了珍贵的医疗数据,以及控费手段。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顾策

2022年,全国1.4亿人购买、以低价为卖点的商业健康保险——惠民保,迎来了一轮涨价。 (视觉中国/图)

火爆全国的第三年,全国1.4亿人购买、以低价为卖点的商业健康保险——惠民保,迎来了一轮涨价。

2022年5月25日,上海版惠民保产品“沪惠保”开售,价格由去年115元上升到129元。苏州“苏惠保”的价格则从2020年的49元提升到79元,两年涨价75%。

还有一些城市选择了“迭代升级”,比如重庆市“渝惠保”由原来的69元一档,变身为69元、169元两档。

惠民保又被称作“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是一种由地方政府牵头、保险公司承保的普惠性补充医疗保险产品。涨价的原因不难理解:理赔过高了。

根据近日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镁信健康联合发布的《2022年惠民保可持续发展趋势洞察报告》(下称报告),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有27个省份推出了200余款惠民保,参保人次达到1.4亿。

镁信健康CMO、上述报告执笔者之一的万小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除了价格低廉,惠民保广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将那些被商业保险拒绝的群体纳入保障范围,比如老年人和拥有既往病史这样的高风险人群。

惠民保本质仍是商业保险。按照精算规律,保费的高低应当取决于用户的赔付风险。无视个体风险收取统一保费,会加速“逆选择”——健康的参保人逐步离去、带病的参保人越来越多,产品终究不可持续。

于是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支持惠民保“开源”,譬如放开医保个人账户,鼓励个人购买惠民保。但险企更在意的是“节流”,即通过获取诊疗数据、参与制定医保商业保险目录等方式,深度参与到药品、器械等医疗成本管控中,这也是国际上更通行的方式。

依靠行政力量为惠民保“续命”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医保账户资金,能否用于购买商业保险?如果赔穿,为产品隐形背书的地方政府是否应该兜底?

“惠民保理想的状态是‘社商融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即在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两层皮”的覆盖下、在地方政府深度参与惠民保的同时,帮助参保人获得多层次的、基本医保以外的医疗服务。

基本医保的叠加还是升级?

2022年5月初,成都“惠蓉保”迎来第三年发售期。这是由四川省医保局、成都市医保局指导,四川省保险行业协会支持,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太平养老等11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的惠民保产品。

“惠蓉保”被视作行业发展的“分水岭”,它不仅是业内首个以商保联合体形式出现的产品,更开了政府参与惠民保设计的先河。

首年发售时,成都市医保局就以“社商融合型健康保险”定义惠蓉保,并决定“通过数据、宣传、结算网络等非资金要素来支持商保发展”。

地方背书直接提升了民众购买意愿。“惠蓉保连续三年的投保人数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