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农村 春节返乡的观察与思考

即便完全放开生育,农村的生育率也并不会增长,甚至仍会走低。现行一胎政策,不仅严重脱离农村现实、难以实行,还要付出不必要的行政成本、社会成本、道德成本和政治成本。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张雨

(向春/图)

人们愿意生活于城市还是乡村,都不应成为人为设定的目标,而是为更幸福地生活而自由选择的结果。

作为耕地保护目的的粮食安全,无非是为确保非农人口能以较低的成本吃饭。这无异于让农民来为非农人口的“粮食安全”埋单。

即便完全放开生育,农村的生育率也并不会增长,甚至仍会走低。现行一胎政策,不仅严重脱离农村现实、难以实行,还要付出不必要的行政成本、社会成本、道德成本和政治成本。

我老家位于豫中某县。村子距县城约15华里,虽不算远,但中间隔有河流和铁路,因而县城的发展方向恰好与村子的方位相反,故县城的扩张很难波及此处;从全国来看,经济水平绝不发达,也不算最落后。这是一个极普通的中国乡村,但恰可能因此而更具样本意义。

多年前,我便常年求学或谋生于遥远的都市。好在每次回去时间不算太短,各行各业、男女老幼都有接触。正是和乡人常年不见、少有利益牵扯,过年人们心情轻松,都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这恰可能是一本正经的调研访谈不具备的优势:谈话者无需对要说的话有意“加工”,反而更真实。

从一个生长于农村、后又常年生活在城市,并以文字为业者的眼中,恰又可能更客观地感知到农村的变化和问题。最深切的感受是,文字上描述或规定的农村,和我亲历的农村,都多少存在着隔膜和差异——它自有其真实的运行逻辑和轨迹。

城市人口据说已超过农村。然而,即便户籍意义上的城里人,许多又何尝不是如我一样的农家子弟,并仍与农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极而言之,当前中国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大农村。把握真实的农村的意义自无需多言。

也许是和故乡注定要渐行渐远,因而早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冲动,催促着自己将亲身的感知,尽量描述出来。这也是为正经历着几千年未有之快速变化的中国农村,记下一点真实的时代印迹。

农村经济破产了吗

说起农村,不时会听到“农村衰败”之类的叹息。最近还有观察者称,“中国农村经济处于破产和半破产状态”。但就我所见,却并非如此悲观。在我老家,砖瓦房多年前就已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高大平房或小楼,庭院也越来越严整、美观。

那些原本城市才有的“现代化”用品,很多在村里也已极为寻常。不少家庭近几年间购置了空调、冰箱,有的比城市家庭还高档;有些家还购买了电脑,连上了网络,甚至安装了城市家庭也刚兴起的无线路由器(这将大大改变农村的信息闭塞,意义重大)。

再以出行为例。大城市仍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在老家却已几乎消失。这次回家,村里多了不少崭新的面包车乃至小轿车;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也基本都有电动车;同时,乡间道路也大有改善。以前村民一年进不了几次县城,现在随时可至。

印象深刻的还有劳动力价格的快速增长,这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表现,也是其重要原因。原本,农民工一直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现在最简单的体力劳动,如建筑工地短工,日工资至少130元以上;村里务工者的月收入,一般都在三千元以上,五六千元也不在少数。

而县城普通公职人员的工资,不过两千元左右。有的国企现在招农村临时工,工资比正式职工还要高,否则招不到人。当然,临时工没有正式职工的身份保障,不过,不少企业现在也要给临时工买“三险一金”。

劳动力价格提高的原因既有经济发展、通货膨胀,也有农村生育率降低而导致劳动力的稀缺。劳动力价格上涨,影响巨大。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重要竞争力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在衰减,这也根本上决定了农村只有妇女和老人种地,农业机械更多地在农村被采用,都是非常理性和自然的选择。

类似例子远不止此。总之,当下农村问题虽仍很多,但断言经济破产,虽出于关心农村的良苦用心,但有失夸张,无助于解决真实问题。

农村的发展首先要归功于市场化改革,最直观的证据是村民基本都服务于私营部门。这既包括最狭义的市场化改革,如放松经济管制,也包括与之紧密相关的改革,如人口流动管制的放松,才有如此大规模的外出务工群体。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而市场化改革正是最根本的体制原因。

村民对生活现状的评价及其政治意义

此外,原来基本空白的农村社会保障也有所发展。就我所知,新农合至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看病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76)


回复

2014-05-05

吉林省吉林市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佀晓梅到德国考察后,眼科购买了oct,这款机器吉林市本地就有,有必要到德国考察,是否旅游受贿?随后眼科购买了该公司的几百万设备。请百度一下:医疗采购潜规。

回复

2014-05-04

吉林省吉林市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佀晓梅到德国考察后,眼科购买了oct,这款机器吉林市本地就有,有必要到德国考察,是否旅游受贿?随后眼科购买了该公司的几百万设备。请百度一下:医疗采购潜规。

回复

2014-05-02

好文 大大的好文 对于现农村的人情风貌描写的比较客观

回复

2014-05-01

一篇写实的文章,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都没有涉及到,对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没有提出好的解决方案或者提到的一些解决办法视野不够广阔过于片面。

回复

2014-05-01

測試一下 謝謝

回复

2014-04-24

值得深思。

回复

2014-04-20

1

回复

2014-04-17

西北农村也是如此。政策制定者农村阅历与见识的严重不足,导致三农政策的水平逐年下降。

回复

2014-04-12

深化改革最根本的课题和唯一正确的方向,其实即在于:回归人的主体性和制度本身的正当性,切实地把尊重个人权利的固有、内在价值作为出发点,而不仅是对其(主要是经济自由)工具价值的功利性认可;尤其不应倒果为因、颠倒主次,把保障个人权利的附带性结果作为治理和改革的根本和出发点

回复

2014-04-10

tou che

2014-03-21

我在北方农村成长,所以看到你说的这些内容,头脑都会浮现出类似的景象。看完我觉得有不少话题可以继续延伸。公共政策我以为宜疏不宜堵。当一项政策不合时宜,受到普遍反感的时候,应视其为一种公共成本耗费,它有价格。政策执行越强力,社会运行成本就越高。政策执行者没有办法监督每一个执行者,时间一长它就变成了“腐败商品”,进而导致原有的政策意图彻底失败。计划生育,有钱“买”罚款就行。 相对于有管理的城市,大量的农村严重缺乏公共服务。比如垃圾处理。很多地方生活垃圾是无人处理的,直接堆到坑里。此外,把人口视为负担的思维还根深蒂固。最典型的思维模式便是:多一个人,原有的就多分出一份。体现在政策上,便是一直延续到如今的户籍等管理模式。人如一辈子就呆在他出生的地方,那么很多事情办起来相对容易。如果你出去寻找机会,那么事情就要麻烦的多-你被视为“侵略者、分享者”。教育、医疗等服务成为大麻烦。这其实是个典型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只要放开管制,并平衡资源即可大大缓解甚至解决。但因在政治上,人民没有配套权利,没有办法让资源为自己服务,这就成了死结。别说农民,普通市民都没话语权。

回复

2014-04-02

法律要立基于真实的社会,而不能想当然;否则有法还不如无法,乱管还不如不管。

回复

2014-04-02

法律要立基于真实的社会,而不能想当然;否则有法还不如无法,乱管还不如不管。

回复

2014-03-31

大家都知道就是不说!

Jerry
回复

Jerry

2014-03-29

我在湖北,你所描叙的农村发展,在我家也能看到,所谓大江南北大致相同,大多数是无序的发展,整体的规划前瞻性规划相当缺失,而精神层面的民主和法制,以及衍生相对应的自由和秩序则越来越遥不可及,而这些越来越成为一个急迫而又渐遥远的奢侈梦。精英领导和民粹的呼声碰撞时常导致社会焦点事件

Coffee Time
回复

Coffee Time

2014-03-27

我也是农村人,他们茶余饭后谈得最多的就是钱,追求物质和身份,不谈文化,我念过大学,也没感觉有任何优越感,也很乐意只谈论物质,正是这种世俗精神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其实在农村没有多少政策和法律可言,只有实实在在的个人利益,希望法律能够接地气,尊重个人利益。

回复

2014-03-26

哪里还是故乡?哪里还有你分过给我并说过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

回复

2014-03-26

颇有同感。应该引起更多政策研究者和政府人员的关注。

回复

2014-03-26

人们愿意生活于城市还是乡村,都不应成为人为设定的目标,而是为更幸福地生活而自由选择的结果。

回复

2014-03-26

人们愿意生活于城市还是乡村,都不应成为人为设定的目标,而是为更幸福地生活而自由选择的结果。

回复

2014-03-26

分析入微,条理清晰,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