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随闻一多和穆旦去西南联大
“很多同学犹豫不决,恰好学校当局请了两位名人来讲演,一位是省主席张治中先生,他是反对迁移的;另一位是陈诚将军。他给同学们痛快淋漓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同时征引了郭沫若周恩来陈独秀等对于青年责任的意见。而他的结论是:学校应当迁移”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百年之后,中国仍有青年在爱你” :从《觉醒年代》到网红陈独秀
陈独秀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里,名为驳斥,开头却大谈康有为的影响:“天下之敬爱先生者,无不为先生惜之。”沈摇由此打趣:“低情商:我要驳你了。高情商:我觉得你很可惜。” 2021年5月27日,陈独秀忌日,于依安所在的粉丝群给独秀园的工作人员打电话,拜托为先生送上两束花,一束代表向阳而生的向日葵,一束代表热烈炽热的红玫瑰。“我们送的不是传统的菊花,因为觉得他是极有少年感的人,我们这些喜爱他的人也不能俗套,要送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给他。”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22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寻找李大钊,发现陈独秀:海外红色影像“猎人”
“那个馆光是打车就要一个半小时。”这位汉学家埋怨太远,李玉贞投其所好,许诺“送两瓶啤酒在路上喝”,汉学家这才一口应下。 他们并不知道,在1964出版的《罗易回忆录》中,同一段影像的截图曾被用作配图。并且,左下角的东亚男子被视作“印度支那代表胡志明”。 “一开始,我们干劲很大,想把中共一大代表的影像全部集齐。”汪珉失望地发现,挖掘档案、辨别人物,精细,且艰难。 稀缺性势必带来利益的纠葛,吴琼发现不少早期历史影像的真实性“尚待考证”。 -
红色地标丨箭杆胡同9号:陈独秀的“司令部”
从1917年1月到1920年2月,箭杆胡同9号,对于陈独秀来说,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然而,作为《新青年》的编辑部,它却是一个时代的坐标。 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自己的使命——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并且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我们仰望的星空。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2日《南方周末》) -
李传玺|汪原放保存《藏晖室札记》的一个细节
胡适留学日记《藏晖室日记》在大陆能保存到今天,背后可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
“亚东图书馆遗珍”特展在京启幕,胡适、陈独秀珍罕手稿亮相
-
学衡派 向陈独秀胡适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叫板 | 封面人物
学衡群体大多是留美归国学生,基本为执教于高校的知名学者、教授。他们都有着自己坚守的人生信念和文化“道统”,敢于逆已成大势的新文化运动“主潮”而行,公开与以陈独秀、胡适等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主力军“叫板” -
鲁迅致我父亲书信的流失与拍卖
蹊跷的是,拍卖公司并未说明是谁收藏了陈独秀给父亲的信。我们却很好奇,他跟拥有鲁迅给陶亢德的信的“资深收藏家”是同一个人吗?我父亲从未出卖过陈独秀给他的信。 -
三个嫖娼的文人
从郁达夫的到陈独秀再到辜鸿铭,在嫖娼的道德光谱上,三个文人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几个方向。然而,不管是高度道德化的,还是反道德的,嫖娼都无法实现非道德化。 -
启蒙应予反思,传统有待传承
整整一百年前的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新青年》首期)创刊。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