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31
被特大地震预警硬控7天,“特大地震”到底有多可怕?丨硬核唠科
虚惊一场!日本有史以来首个特大地震预警已于8月15日17时解除。然而民众的恐慌并没有消退,最近这一周过得要多忐忑就有多忐忑:海滩关闭、高铁降速,哄抢物资,首相也取消了出访计划。令日本人如此恐慌的“特大地震”,到底有多可怕? 震级达到8级以上,才能称为“特大地震”。自有记录以来,日本震级最高的地震是2011年9.0级的“3·11”东京大地震,导致约515万人无家可归。此次预警发生在日本南部海槽,是日本特大地震发生次数最多的海沟之一,同时也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的海岸线,半个日本的人口都居住于此。8月8日,发生在该区域内的7.1级地震,让本就危机四伏的地震带变得更加暗流涌动。据日本气象厅今年2月报告,南部海槽在未来10年内发生特大地震的概率在30%左右。中国驻日使馆提醒在日同胞密切关注防灾信息。 -
提高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从提升公众意识做起
在非灾害时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可以有效减少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中国公益组织也开展了防灾减灾类的公益项目,但目前社会公众对灾害类项目的关注多集中于紧急救灾阶段,对防灾减灾领域关注度低,公益组织想要提高公众对防灾减灾的重视并不容易。 -
撞机、谣言与虚假募捐,日本遭遇“新年强震”后
这次是陈慧贤经历的级别最高的地震,而且所在位置靠近震中。“以前地震都没什么感觉,但这次真的完全不一样,会有恐慌感。”她说。 “昨天看街景观光客很少,往年的话估计满大街的人了。” 以防灾减灾体系著称的日本,在此次地震中却状况频出,比如救灾用机与民航客机相撞起火等。 2024年1月3日,日本雅虎在线筹款平台通告称,一个钓鱼网站冒用雅虎网络筹款和雅虎基金会的名称、标识等,为此次能登半岛地震筹款。 -
救援九百余次,防灾普及七百余场,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於若飞谈救援
“救援队的志愿者坚持尊重生命的原则,和赞助、金钱之类挂钩的话,也许本来能救回来的命就救不回来了”。 干了十年救援,於若飞已经养成职业病。每当电影或者电视剧出现了救援现场,“可能别人都被那个现场感动得痛哭流涕,我会一直盯着救援画面挑错误”。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
如何理解囤货潮?制造恐慌,还是风险社会的自救
从二战结束至今,很多国家都在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以应对潜在的危机或灾害。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完善“自助—共助—公助”救助模式至关重要。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提高对灾害问题不关注或关注度较低人群的防灾意识,都是防灾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具挑战之处。 普通人除了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做好“自助”的准备,还要守住最基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这不仅是危急时刻‘共助’的一个基本动因,更是维系社会团结、维系社会健康的基本要素。而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在 (“囤货”) 这个行为模式上建立起更有韧性、更细致的灾害对应模式,那就算有意义了”。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地铁安全迎大考:守卫6600公里地下生命线
作为一条承载着6000万日均客流量的生命线,地铁远非安全无虞。如果下一秒发生地震、燃起大火、洪水灌入,该如何从这个拥挤、密闭的地下空间脱身? 当前地铁防灾重点仍是火灾。《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案例评析》中收录了99起严重的轨道交通安全事故,其中火灾事故占比近四分之一,其后依次是爆炸、毒气等。 类似紧急开门按钮、破窗器等自救设备,不同城市的地铁配备情况并不一样。而对于安全锤与紧急开门按钮的使用,各大地铁公司的权威建议大多为“紧急情况下使用”,但究竟什么时候能算紧急情况,并未有详细说明。 -
512·防灾减灾日|声声铭记,生生不息
-
应急管理部公布2019年全国应急救援和生产安全事故十大典型案例
日前,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对2019年各类突发灾害事故案例进行梳理,公布了应急救援、生产安全事故各十大典型案例,认真总结应急救援和现场处置的成功经验,督促各地各部门认真吸取各类灾害事故教训,提升全社会应急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
在这里,扔垃圾是个技术活儿
在日本生活,一定绕不开两个词:“防灾”和“垃圾分类”。日本在垃圾分类方面下的功夫,简直能与其防灾工作相提并论。可以说,在日本扔垃圾,绝对是个技术活。 -
全国防灾减灾日重磅微视频:《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