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刚升:传统大国的“大”如何影响其现代转型
“非西方传统大国有着很强的政治、历史、宗教等传统。在它们要寻求现代道路时,这些东西可能会部分程度上提供一些资源。但是,这样的历史和传统有可能会构成非常沉重的包袱,这个包袱会通过很复杂的机制作用到它们后面的现代化过程。” -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开拓者乐黛云:“与时俱进,但绝不随风起舞”
“也许我在未来十年,会开始写写我的‘负面人生’吧。”2021年5月9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特地主办的乐黛云新书研读会上,这位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人、北大中文系教授曾朗声宣告,未来她的个人书写或许会触碰到回忆里最真切的部分。这位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学者,在人生的后半程始终怀揣着“未完成感”。 当时在座听众的期待,在2024年7月27日凌晨画上了一个句号。就在巴黎奥运会拉开帷幕的同一个清晨,乐黛云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在对乐黛云的生平介绍里,最常提到的莫过于她是1970年代北大恢复招收留学生后第一批教留学生“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师之一,且在开拓比较文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推动“跨文化对话”上成就斐然,与学者汤一介伉俪情深。而她对“欧洲中心论”“东风压倒西风”和“东方中心主义”的批评,“革命青年”的经历,学术思想的转折,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新知的求索,以及不沉湎于苦难亦不掩藏傲骨的个性,外界知之不多。 不过,乐黛云的许多学生和友人都深受她的感召:“历史的回忆当然重要。但她不会陷在其中,她身上有一股力量。”对今天的很多背负生活压力、习惯向内收缩的年轻人来说,乐黛云的乐观和坚韧太宝贵。 与我们采访她的2021年相比,当前的世界局势越发波谲云诡。能够看到东西方思想各自的根源和光亮所在,并极力促成相互对话,更是这个时代值得珍存的价值取向。 “与时俱进,但绝不随风起舞”,这是晚年乐黛云的自我评价。她“能将真实的生命经验纵身入时代的洪流,在这一试金石上检视自身成色,留下此在的痕迹”,这也是我们重发此文纪念她的原因。 本文原发表于2021年6月。 -
“根本就没有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黄河清和他眼中的“西方伪史论”
“你今天来这里,一定要记住我讲过:西方历史造假的事实瞒不住了,西方伪史必然崩溃。快一点5年之内,慢一点10年之内,必然崩溃!” “我们都认为西方文明是中华文明传到欧洲,然后再兴起的一种文明,是次生的,不是古代就有的。根本就没有古希腊,也没有古罗马,也没有古埃及,古两河,古印度,都没有。” “我很希望你们出来公开质疑我,我不怕,质疑,我也坦然。如果我错了,真相越辩越明。但是现在他们都是缩头乌龟,鸵鸟政策,当作看不见。” “这些‘毁三观’的理论,有的出自‘民科’‘民哲’,有的则出自接受过正规学术训练的专家学者。细究此类言辞,虽有严肃的探讨,但多数还是无中生有的附会之谈。” (本文首发于2024年6月13日 《南方周末》) -
“超级黑天鹅事件”一战爆发110周年:新一代民族主义者如何点燃了火药桶
英德混血、传奇的世界主义者哈里·凯斯勒(Harry Kessler)伯爵在战后回望历史时深情地表示,“那些非常尊贵、老派、普世的事物,那个仍是农业当道的封建欧洲,那个由绝代佳人、优雅国王与联姻王族组成的世界,那个18世纪的欧洲与神圣同盟……这一切都如美人迟暮一样衰弱朽坏,终于消亡不再。”这段精彩旁白呼应了间战期(1919-1939)欧洲“西方的没落”的情绪,也为新时代的到来写下注脚:欧洲不再是老派的欧洲,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新兴意识形态,在这个世纪主宰了欧洲。 -
“西方伪史论”网络泛滥:反智者的赛博狂欢
按照西方伪史论的逻辑,西方文明不需要经历正常文明形态漫长而曲折的演化过程,而是以无知的蠕蠕状态碌碌无为历经千年之后,在距今三四百年的时候突然经人点化,然后迅速爆发式崛起,短时间内控制了世界的主导权。然后有组织地、系统性地伪造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文献、文物和历史遗迹,以掩盖自己“文明强盗”和“科技暴发户”的本质。 -
西方军火商为何纷纷将亚洲总部迁至日本?丨智库视点
在商业与政治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日本成为备受美英法军火商追捧的“香饽饽”。 早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西方军火商就有将其在亚洲防务承包商总部迁移至日本的历史,让日本一度在经济上快速崛起,尝到了甜头。 -
刘香成:用照片记录那个年代的中国
外国记者身份与华人面孔,让刘香成能顺利展开工作。据统计,1979年至1981年,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65%的图片都是刘香成拍摄的。他的照片保存了中国那个年代的记忆,画面中既有国家领导人,也有平民百姓;既有进行中的农村经济改革,也有城市里逐渐增多的巨幅商业广告和现代化设施。 “今天,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想要理解这个复杂的国家,都不要忘了,那些已经永远成为历史的图片,曾经就是几亿人真实的生活方式”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赵鼎新:历史没有任何一种前定的终结
对我这个从旁门进入社会学的人来说,就会觉得社会学是中国人的一个固有的思维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个强项,所以我并没有认为社会学是舶来品。 我身上原来没有那种西方的从犹太/基督教带来的线性史观,而我也总是会忧虑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那些被掩盖了的倾向,并且认为历史没有任何一种前定的终结。 -
大江健三郎:燃烧的绿树
大江健三郎要突破西方世界对于日本空灵、轻盈的美学想象,他所表达的“暧昧的日本”,是一个被撕裂的日本:这里有沉重的历史,曾经充满暴力、血腥和非正义。文学创作之外,他也在社会活动中关心人类的命运。日本政治思想家丸山真男认为,大江健三郎是极少数从正面拥护日本战后民主的人之一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苗家鼓藏节:为铜鼓的灵魂献上盛大的祭祀
西江鼓藏节是13年一遇的祭祖大典。这个没有统一文字的民族,将战争与迁徙都化作了空灵、雄浑的1.5万行苗族古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方……”祭祀是不要忘记远古的回忆,是受尽磨难的祖先灵魂的召唤,亦是民族历史的延续。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