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兰姓花吗?《木兰辞》与木兰的身世之谜
正是因为木兰的姓氏难以考据又说法众多,徐渭才为她安排了一个“花”的姓氏,连带着其家人才都有了“花”这个姓氏。但意外的是,正因为花这个姓氏更能凸显木兰的巾帼英雄的真实身份,“花木兰”之名反而从一个出现较晚的名字,成为了一个流传最广的名字。 -
种花木、盖房子、退林还耕,村集体土地的变迁丨记者过年
2013年我离家上大学,村子开始悄然变化,一点点褪去乡村面貌。变化主要围绕土地展开。 -
争议“海选”李清照:各地为何争相选拔历史名人形象?
过去十多年,唐明皇、杨贵妃、大乔、小乔、花木兰等历史名人的形象,都曾经历过全国海选。 为了在争抢中占据先机,各地会采取“先斩后奏”的策略,举办历史名人相关活动,让其成为既定事实。 像丰都这样直接尝到甜头的地方并不多,更多的海选未能起到明显的带动效应,导致很多活动并未持续。 -
光影独白 | 花木兰“充军”:阎连科的《她们》
阎连科的作品辨识度极高,这本散文集也不例外,他特有的小说语调的强烈介入令那些辽远、苍白的回忆变得恍惚迷人,即使是不如意的往事,也像加上了滤镜。 -
任人打扮的花木兰
-
《花木兰》口碑走低 “这根本不是我们的花木兰”
平心而论,《花木兰》既没有傅满洲的恶毒,也没有《长城》那种西方英雄拯救东方抱得美人归顺带激励东方娘炮Be a man的谄媚。它的叙事整体是平稳的,正面的,《花木兰》的滑铁卢在于完全没有意识到“东方”概念的变迁,而依然试图以传统的东方主义叙事讲述自己臆想的东方故事,而偏偏这个东方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元素缝合怪和脱离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莫名对白就让逐步觉醒的观众感到不可忍耐了,东方主义就自然而然地在东方遇到了困境。 -
点播价29.99美元,《花木兰》北美取消院线上映
-
中国新一代“花木兰”,这次为扫雷出征中东雷区
-
不断重新讲述的“花木兰”故事
木兰的故事,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范本。除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个故事核外,别的一切皆有可能。 -
眼睛在旅行丨罗布林卡:西藏最大的人造园林
园内有植物100余种,包括拉萨地区常见花木、取自喜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异草以及其他移植或引进的名贵花卉,在西藏清新的空气、安谧的环境中,营造了一种西藏园林特有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