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老院院长李银江:用36年淬炼乡村养老模式
老人们来来去去,送别老人之时,李银江说“每次都印象深刻”,但他永生难忘一位老人在3年前去世后,殡仪馆告别大厅里,家属们磕头向他致谢。 全院大小事务,从敲定菜谱到采买物资,都要由敬老院老人自治委员会决定,这个委员会是由13名通过自荐与推荐选出的老人组成的。 总结36年的养老工作,李银江觉得,养老工作,重点是要用心,“怀着一颗能吃苦,不怕苦,勇于奉献(的心)”。 -
毕业论文感动全网的凉山小伙,诠释教育仍然可以改变命运丨快评
对于资源匮乏的家庭来说,可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子女教育上,争取考上好的大学。比起在其他领域竞争,教育竞争成功的几率更大。 -
我参与一线扶贫的酸甜与苦乐
扶贫工作不仅要帮贫困户脱贫致富,还要帮他们解决千奇百怪的事情。扶贫干部并非大权在握、无所不能,大部分基层干部也是普通人,身单力薄。但面对老百姓热切期盼的眼神,又让人没有拒绝的勇气。扶贫过程中的无奈和煎熬,只有扶贫干部自己知道。每当做成了一些事,看到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听到他们朴素的致谢,我心中的快乐和成就感难以言表。 -
博士论文“致谢”走红背后,一个想走出去的乡村
黄树柏对黄国平印象很深,家里穷,“没啥子收入,一年接不上一年”。2000年前后,村里的土房慢慢换成了瓦房,黄国平家是村里最后一批茅草房。 博士论文致谢走红背后还是反映了教育改变命运、“寒门贵子”的教育观和成才观。与“贵子”对应的,实质是“人上人”观念。 -
黄国平论文致谢感动网友之余:不能仅歌颂个人奋斗,更应向农家子弟提供时代机会
振兴乡村,是为了帮助像黄国平这样的人,或者说,让千千万万像黄国平这样的人能够走出去,而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子弟市民化,同样都是振兴乡村。 -
饮马祁连山下——记山丹军马场
祁连山绵延千里,自成甘肃与青海之间的屏障,却有一道峡谷贯穿山脉,连通了河西走廊与青藏高原。扁都口曾是古丝路上的要道,我看了看车里的云南普洱、青海瓜果,突然有种身为丝路商人的错觉。 如果我真的是一名以丝路贸易为生的商人,那么我得向骠骑将军霍去病致谢。 -
林青霞:美丽的误会
编者按:林青霞在南方周末副刊专栏版2020年9月3日发表《走近张爱玲》后,读者“张迷客厅”写来一篇文章指出其中的人像绘画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编辑将此文转给林青霞看后,林青霞写了一则短文回复并向指正的作者致谢。现在一并发表,也感谢读者与作者的美丽互动。 -
交响乐团在医院办音乐会致谢医务人员
近日,来自一家广播公司的交响乐团成员在雅典一所医院的院子里举办音乐会,对抗击新冠疫情的医务人员表达感谢。 -
“这种论文肯定是不常见的”:“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论文背后
中国知网显示,除了徐中民本人,“导师崇高”一文被11篇论文引用过,其中核心期刊6篇,硕士论文3篇。 在过往的审稿经验中,朱海洋从没见过在论文里如此露骨谈论导师的情形,至多只在致谢里简短提及。“这种情况非常罕见,所以也不好去断定,可能是有人情成分在里面,也有可能是没有进行把关。这个文章出现在版面上就是不应该的。” -
常怀感恩保持谦逊 恒大峰会上许家印深情致谢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