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待“张同学”
这场“入伙”的尝试以双方互换微信告终。王母想让青云大叔给王若羽留个特别的备注,好让他时时记起。青云大叔想了想,加了“大石桥”,连真名也没有备注上。 有一回,杨乃栋遇上央视采访,他跟着拍了一段,这成了他目前为止最火的视频,468个点赞,100条评论。“我有绝技,总有一天,我比张同学还火。” 曾为张同学掌机拍摄的村民则估计,前段时间,来拜师的粉丝实在太多,最远的甚至有来自云南的,开班教授摄影、剪辑的业务在2022年也许会办起来,地点就在这老屋。 (本文首发于2022年1月6日《南方周末》) -
回乡偶书丨老屋拆与不拆,不再纠结
新时代,我们应坚守的是乡村的传统风俗与人情,不一定是那些老得破败或没有人气的房子,规划后重新建设的乡村说不定也有着另一层意义上的美与引人之处。如此,何必又纠结呢? -
平遥风雨后:保护“活着的古城”,不止修复15处城墙
平遥古城内墙有15处坍塌点,破坏程度并不牵扯组织构建,不属于毁灭性损伤。“这次受损相对严重,但都在可控制范围内。” 在平遥本地人的印象里,几十年没有下过这么大的雨。张彩萍所在的1736年清代老屋漏水严重,停雨后屋檐依旧滴滴答答,“木头都被水侵蚀了”。 民居修缮不像文物修缮那样引人注目,但对于平遥这座“活着的古城”来说,“人的居住”格外重要。 -
在深圳最大城中村消失前,寻访白石洲的沧海桑田
都说白石洲已没有1949年之前的建筑,祠堂、炮楼、老屋早在抢建中灰飞烟灭。可我并不相信,偏要去找一找…… -
回乡偶书①|老屋记
我知道,我的故乡还在,父母在,故乡就在。而在不久的将来,故乡也会成为一种更为美好的存在,甚至比记忆中更美,因为美学首先是建立在经济与文化之上的,要让他们生活得好,接受得起教育,他们才有能力去发现美,创造美。 -
回乡偶书 | 父母不愿离乡进城,老家,回来还是离开?
暴雨给老屋带来的灾情,父母在电话里轻描淡写。公路多处塌方,堤坝多处被水淹,叫我们暂时别回老家。可惦记着父母的我们,能不回家看看? -
因村内路况太差,消防车进不来,我家老屋全给烧了……
村内连接主道的“最后一公里”仍是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 -
那口池塘,那座青山
今年5月回家,坐在老屋门口,透过门前新冒的青嫩竹子,望着门前那口如镜的塘和那座圆润的青山,唯觉空明宁静,只想在门前静静坐下去。 -
歌德街口的老房子
施佩耶尔镇歌德街口的一栋百年老屋里,住着大牛的祖母和祖父。沿街的两面外墙上爬满了碧绿茂盛的藤蔓,到了冬天却只剩下棕色的梗子跟几片枯叶,像一个老头的胡子,沾满了面包渣。在海德堡读书期间,我们每个月都去看他们,慢慢熟了,我也跟大牛叫他们阿玛和阿帕。 -
我假装成为一个善谈而有趣的人
“钉子户”吴苹、湖北被辞退警察吴幼明、捍卫自家老屋的拆迁队长王海燕、把仕途和财富扔在黄河边荒滩上的王晓宁、凤凰桥的幸存者、中国最后的代课教师……我觉得自己是把他们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