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吉男为什么想学荷兰语
“我特别想写17世纪的炮声与荷兰绘画的关系,因为17世纪下半叶荷兰有三次大海战。荷兰是靠海的小国,肯定到处都能听到炮声,所以说荷兰这些恬静的风景画和静物都是在炮声当中画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专访巫鸿:记忆写作关系到感觉,而不是真实事件
记忆写作的对象很多是关系到感觉、感触的东西,而不是一件件真实事情,否则就变成写历史了。一首歌、一段旋律会把你引回到某一个时刻,我觉得这更接近记忆或回忆的实质。 研究古代美术时你没有这种机会去进行如此面对面的研究,因为面对的是死去的古人,是过去的事。创造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们还在活动、思考和感觉,我可以当面和他们互动。这种互动和研究古代艺术很不一样,但对人、对艺术家的兴趣还是一致的。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7日《南方周末》) -
又踏杨花过谢桥:记诗人何惠鉴先生
后人视先生为美术史专家、中国文人,皆无不可。独其舍大树之厚根,而斤斤于枝叶之茂盛,先生有知,未必首肯尔。 -
止庵:美育就是“多管闲事”
当越来越多的人将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当做一种新的生活风尚,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路径进入画作世界?我们伫立在画作前,看到的是艺术史的一个章节?是与画家跨越时空的心心相通?还是一场与自我内心情感的对话? -
2018,读了五本闲书
《剑桥阿伦特指南》 《创造日本:1853—1964》 《唐诗宋词解:诗为心声,词乃情物》 《生命是什么》 《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大脑》 《中国美术史》 -
法兰克福看画
法兰克福施泰德美术馆(StädelMuseum)的语音导览是我见过的内容做得最细致的,每幅画除了简介还有“文化背景”“材料与技法”选项,有的还加上“艺术史背景”或“宗教背景”,简直听不过来。买了票存了包,直奔“古代大师”楼层找最想看的维米尔——《地理学家》。 -
王世襄夫妇记事
师母认识王先生是在1941年,正上四年级,写了一篇研究美术史的论文。系主任说,论文很好,但在教育系没有人能指导你,我介绍你去找一个人吧,研究院的王世襄。师母拿了系主任的介绍信就去找了王先生。讲明来意,王先生也就毫不推辞。 -
【服饰】设计师表达的中国元素 (从75609复制)
中国神秘、精致的气质曾影响了西方世界的文化,并推动了西方美术史进程。在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看来,风靡于18世纪欧洲的“洛可可”风格,应该称为“中国-法国式”才够准确。 -
设计师表达的中国元素
中国神秘、精致的气质曾影响了西方世界的文化,并推动了西方美术史进程。在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看来,风靡于18世纪欧洲的“洛可可”风格,应该称为“中国-法国式”才够准确。 -
“它不是一个晚会概念,而是一个共同欢乐的品牌”——专访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执行总导演甲丁
甲丁觉得,1984年国庆35周年的时候,游行群众中打出的“小平您好”,是给全世界留下记忆的一张照片。而这次60周年国庆晚会,甲丁有个“不大的野心”:期望“光立方”和“烟火幕”给“世界美术史留下一张画、一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