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老编辑”
在本书的文字中,也有相当的体现;如其中有多篇序、跋,或书评,便或论及中国经典的西译,或西方经典的中译,跨度之大,评论之得要领,莫非老派的编辑之本色。 -
缪哲的翻译经
新世纪前后,有五六年时间,缪哲赋闲在家,“闲得发慌”,看几页闲书,译两段文章。但这闲中,却出了好几本译著。他不是英语科班出身,也不研究什么翻译理论,更无名师指点,对翻译只有朴素的看法:得不得体。他的译作《塞耳彭自然史》《钓客清话》《瓮葬》《美洲三书》,却都是上品。 -
【阅读】示读者以大信(36)
学术,应求问题的真假与解决的好坏。研究者的资格,也应据此而定。审国籍,问族属,未知是边防站,还是研究所? -
【阅读】示读者以大信(30)
刘君“后期诗歌”中的荷尔德林,就是这样一位德意志精神的“公刘”,“世界的灵”与德意志契约的领受者与公布者。这与我们过去了解的那风雅的诗人,花边里的骚客,或“诗意栖居”的小资生活的首倡者,可谓名同而实异。 -
【阅读】示读者以大信(13)
张充和的例子,实不足说明传统的文化,是可延续于现代的。 -
艺术史的历史性原则
汪悦进先生对文献处理的历史性原则,几无所知;为迎合他对图像的理解,不惜混搅文献脉络,私改文献含义。如此循环往复,汪先生的研究,既不像艺术史,亦不像思想史,而是以古代史料为素材的个人创作。 -
一诚堂书目
东京以旧书肆驰名的神保町区,有家书店名“一诚堂”,内售的书籍,多与历史、考古及艺术有关。两层的店面,一售“和本”,一卖“洋文”,古今东西,甚为琳琅。 -
文字的趣味
缪哲和你我一样,生长在雷鸣时代。从不得不听的大喇小叭,到报纸或课本上的长檄短移,话如追凶,字必讨命,再配上人心的七窍去六,世情的百态归一,权力的自鸣得意,庶众的喧哗骚动,骨肉相残之间,哪里有游刃的余地? -
文人传统的绝唱
人称梁漱溟乃“最后的儒”,比照这称谓,张充和可称“最后的文人”。她兼擅诗、书、与画,可称三绝。 -
德意志使命的领受者——读《荷尔德林后期诗歌》
前文的介绍,若使人觉得这书的动机,乃是以学术为糖衣、以意识形态为炮弹,那我向读者道歉,也向我的老友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