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克扬:我要有间不同的教室 | 空间新语
在教室里,教师好像天然就站在屋子的前方某一面墙前,具有较高的权威。所有学生都向着老师这一侧观望。老师可以方便地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表情和举动,而学生们并没有选择看什么不看什么的自由。 空间一定具有某种秩序,只是传统空间给人一种印象,似乎这种秩序是凝滞的、不可变更的。这种秩序又常被认为是二元化的和单面的。消极地参与这个空间的大多数人,并无管理空间的义务,彼此间也缺乏有效的联络手段;主导空间的人看似拥有极大的权力,实则也会承担非常大的压力。 教育既是被教育也是自我教育,当我们的学生不仅是为了拿到成绩积攒绩点的时候,他们也许已经为既求人又律己的创新做好了准备,没有黑板,同样能聚精会神地听一堂课,会爱上那没有任何隔墙但多智慧的教学楼。 -
为绩点疲于奔命的女儿说,她把大学过成了高中
无论你是在为考研做准备还是在忙着写论文,或者在做一份不喜欢的忙碌的工作,要是总想着用“熬过去”“捱过去”“等这段日子结束”这样的态度对待它们的话,你永远不会开始真正的生活。 -
以学业水平测试替代中考不公平也不科学
水平测试是粗颗粒的评测,核心目的首先是教育质量检测,而不是选拔。很多时候也用ABC等简单的等级表述,我们熟悉的GPA(绩点)的成绩表述与此类似,只是粗分,不是细分。 选拔性考试,本质就是为了筛选,也可以认为是细分了的教育质量检测。我国的高考是其中的代表,中考也同样。 -
专题
一周精选(3月24日-3月30日)
-
放弃“绩点为王”,大学生不应给自己设限
-
“水课”、献血、志愿时背后:“绩点为王”是枷锁还是王冠?
是勇争绩点,还是跳出体系寻找自我兴趣甚至出路,是为了数字而去行动,还是为了意义和价值而去追寻,选择权其实一直在我们手里。 -
大学究竟应该怎么上?
今年以来,人们对于大学生的关注形成了众多热点:“小镇做题家”“绩点为王”“二本学生”……这些被广泛讨论的话题,揭开了此前少为人关注的当下大学生共同的困惑。这些困惑,一方面考验着个人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和大学教育的追问:当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年轻人?大学教育是否回应了社会需求? 多年来,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持续思考大学教育及改革。在他看来,大学生应该怎样度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应当达到怎样的目的,是他直到老年之后,才思考出答案的问题。“如果他们真正明白了上大学的根本意义,将不仅使他们在大学过得非常充实,而且还可以为他们日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22日《南方周末》) -
清退违规留学生:严进严出下的“留学中国”
11月29日发布的退学处理决定多了“未经请假不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这一项,这个说法意味着“旷课”,这在过去发布的公告中较少见。 “对留学生而言,成绩低最大的原因是语言问题,大家都没有障碍的情况下才可以说平等”。 中国学生林某某被退学的原因是绩点过低,2名韩国同学被退学均是因为休学后没有按时办理复学手续,3名分别来自哈萨克斯坦、东帝汶和泰国的留学生被退学,则是因为某学期绩点小于或等于1.7,达到退学条件。 -
“北大屠夫”陆步轩辞公职
“现在做出一点成绩,将卖猪肉卖到极致,综合起来也不觉得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