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孝昌一精神障碍患者持刀伤人,致8死1伤
-
围产期的危险,每年涉及四千万女性
每年至少4000万妇女可能出现由分娩引起的长期健康问题,包括围产期精神障碍,其中患有围产期抑郁症的女性,自杀风险是正常女性的三倍。 -
名为精神病的恐惧丨记者手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萧易忻:社会学如何理解抑郁症
“抑郁症的产生会牵涉到内在自我和外在环境两方面。从自我认知和脑神经的观点去看抑郁是心理学、神经科学的工作;而社会学会比较强调外部环境。社会工作则会尝试在服务对象的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协调。只有内外两部分都得到健康的建构才能处理抑郁这个问题”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女子上公厕遭殴打:专家称打人者若有轻性精神障碍,仍需负刑责
案发后,打人者俞某的房间中搜出女性内衣、假发与高跟鞋。司法精神鉴定专家高北陵分析,俞某可能有恋物的心理障碍,这属于轻性的精神障碍;只有重性的精神障碍才可能减轻处罚,或不承担刑事责任。不过,仍需通过司法精神鉴定才能最终确定。 -
精神病患者的子女:被“看见”的十年
一位患者家属曾向精神科医生周天航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有一天,我女儿突然发病了,抓住了我的头发,使劲打我的头。我的孙子还小,他不得不向邻居求助。但已是午夜。他接连敲了好几家的门,无人应答。”对精神障碍患者子女来说,最大的忧虑来自精神层面的不确定性。孤单感和对未知的恐惧可能会轻易抽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精神障碍的代际传递是一系列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而包括心理弹性、疾病认知、父母养育、社会支持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可以后天改变的。如果能为精神障碍患者子女提供认知、行为或心理教育等方面的预防性干预,他们发展出心理问题的风险就会显著降低。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社恐真是一种病:青少年高发,治疗遇“绊脚石”
一项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焦虑障碍占4.7%,仅次于流行率最高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目前社恐患者治疗手段主要是药物和心理治疗。 疫情期间大家减少外出,外出戴着口罩,社恐患者感觉“更有安全感”,“一部分社恐患者更勇于来医院就诊了”。短期来说,独处时间增加,减少了患者社交压力,但当患者长期独处,得不到外部刺激或者训练,可能还会加重症状。 精神科医生刘振东执意使用“受访者”而非“患者”“病人”这样的称呼。他不想给这些孩子造成额外的压力,同时他也意识到压抑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是治疗路上的“绊脚石”。 -
快评丨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养老中心打人,精神病人收治应全社会一起想办法
精神卫生法规定,乡镇政府和街道办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预防精神障碍发生、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等工作。但在现实中,乡镇和街道一级,很难有精力和财力开展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照护等工作。 -
精神科医生和他的“病人艺术家”
不止一个精神障碍患者的画作里出现过窗户护栏,这是从病房向外望,一道四季不变的风景。在这样的氛围里,还有人在尝试色彩和表达,本就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 绘画对杨旻来说,就是“把脑袋里的东西理顺了”。疾病给他带来很多幻觉,重叠交汇,乱成一团。当他把幻觉画下来,呈现在纸面上,他的心才能安定下来,不再被困扰。 郭海平说,国内的精神疾病治疗仍是建立在吃药之上的,整个服务体系很难容下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以及对个体差异性的包容。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9日《南方周末》) -
“大家都在说瘦一点好看” :进食障碍者的世界
大学里,有的男同学在路上见到她第一句话不是打招呼,而是“你怎么又胖了”,在食堂里挑菜犹豫久了,也有男生问“你是在计算热量吗”。女生之间不会互相吐槽,但却会在路上心照不宣地羡慕身材好的路人,也有明明比很多网红漂亮、很瘦的女生在厕所里催吐。 有很大一部分进食障碍患者无法向他人倾诉,一般身边人都觉得“吃东西这么简单的事,吃太少了就多吃点,吃多了就别吃,不就好了?”即使知道进食障碍是一个病,也极少有人了解它在精神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严重性,更不要说如何应对。 (本文首发于2020年11月5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