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薪不过万,何苦下南洋?”“淘金”新加坡的顺流与逆流
如果外籍员工的月薪只能拿到三四千新币,还是不要留在新加坡了,“你在中国月薪不过万,来新加坡更不可能当一个白领。” 富豪涌入推高了房价和生活成本。2022年前八个月,中国买家购买了新加坡出售给外国人42%的私人公寓。“新加坡物价上涨,可能会让大多数外籍蓝领、灰领员工吃不上饭。” 周瑞更看好中国香港的人才政策。“从移民政策上,新加坡永居是否获批依旧取决于移民局的态度,而大多数人只要持香港高才通工作证7年,基本都可以转永居。”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4日《南方周末》) -
移民政策该“刮奶油”还是“掺沙子”?谈谈经济增长里的文化因素
按照进化生物学的定义,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人们后天习得的一系列行为规则,这些规则的习得往往并非刻意,而是在实践中逐渐掌握的默会知识。 比如,我们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更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如何婚丧嫁娶等等。此类规范根植于一个社会的文化之中,不同的文化对于这些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就移民问题而言,重要的是,多个领域的学者研究证实,人们的文化特征通常不会因为族群的迁移而立刻发生变化,而是会保持持久的惯性,当然也就会与陌生社会的文化规范有冲突。 -
不满拜登政府移民政策,得州自掏腰包修筑边境墙
-
英国议员遇袭身亡, 如何“去极端化”成反恐难题
除了边境管控、实施严格移民政策等“一刀切”反恐措施,“去极端化”也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反恐概念。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21日《南方周末》) -
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温暖的罗杰斯先生
很多访谈节目发现,罗杰斯先生当年的一些坚持,对于当下美国社会的危机,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之后,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的加剧、移民政策将许多家庭分离的残忍,都提供了一份治愈与和解的力量。 -
欧洲再现难民危机,多国收紧移民政策 ——“一个不幸的历史转折”?
冰冷的雨水,难民的哭喊声,以及弥漫在空气中催泪瓦斯的腥臭味,让希土边境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在“正义”与“良知”之间徘徊——以色列移民政策一瞥
经过差不多十年的波折,以色列的外劳制度基本上定型。这个制度有两个基本要点:第一,外劳只开放工作,绝不开放移民,所以工作签证只给五年,因为按照以色列法律,连续合法居住五年以上的外国人有要求定居的权利。第二,只在以色列人根本不肯工作的特定领域开放工作签证,目前这样的领域有四个:家政护理(主要是菲律宾人)、农业工作(以泰国人为主)、建筑工程(以中国人为主)、亚洲风味餐饮(主要是中国人)。其他行业如果想雇用外国人,需要走专家人才的途径。 -
“思想致命”?——新西兰恐袭案背后的“白澳政策”
枪手自称布伦顿·塔兰特。他很看重自己高贵的白人血统。现实中,他却经历着不如意的人生轨迹。 新西兰将继续实施相对开放的移民政策。2019年3月16日上午,新西兰总理阿德恩前往基督城伊斯兰社区的“难民中心”进行慰问,她表示“我们在悲痛中团结一致”“新西兰就是你们的家”。 -
再次收紧移民政策!美国废除“梦想者”计划
美国司法部长塞申斯5日宣布,终止《童年入境者暂缓遣返计划》。 -
香港移民新政:认人不认钱
香港实施已十年之久的投资移民政策突告中止,透露出香港希望引入人才而非资金、重振香港经济的意图。与此同时,来港投资创业的大门依然敞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