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楸帆 AI能否猜出上帝的骰子?丨2024青年力量
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日益成熟的背景下,科幻作品带来的“思想实验”比以往更具启发性和挑战性。作为科幻作家,陈楸帆在作品中将复杂的科技问题与深邃的人文关怀结合,探索关于人类本质和未来命运的永恒问题。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对话科幻学者三丰:科幻粉丝文化为何重要?
本身世界科幻大会的诞生就是由科幻迷发起的,类似科幻粉丝的年度大聚会。雨果奖从1950年代开始颁发,首先要奖励年度的最佳科幻作品,与此同时他们想,既然是我们科幻粉丝的聚会活动,我们也可以为粉丝文化做一些奖励。 很长一段时间,科幻是作为边缘文化存在的,很多科幻基础的东西,是由科幻迷来建设的。 -
当世界科幻大会来到中国:“许多超出以往经历的东西”
“对于美国的科幻作品来说,很多读者都是灰头发,也就是中老年人才会读科幻作品,但是中国相反,年轻人更喜欢科幻作品。这是我的困惑,是什么让中国年轻人喜欢科幻?”罗伯特·索耶在成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看到你们把科幻变成产业,感到非常震惊”,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表示,在北美做这些事情的可能是出版商,科幻就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没有长期规划的一个事业。” “它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基于创造者社区的精神,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创造者。这是文化传统赋予它的东西,不是能够随便取代或复制的。” -
科幻翻译的信达雅:从刘慈欣出海到引进格雷格·伊根
作为文学作品,科幻小说的翻译和其他小说一样,需要译者具有很高的外文和中文水平。具备这样能力的人,大多是外语或者相关文科专业出身的。另外一方面,科幻小说中那些科学相关的内容,又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理工科学识。 -
人类为何需要科幻、需要仰望星空?我们人类还处在幼童期
人类暂时无法到达科幻作品中的半人马座α、巴纳德星、天狼星等较近恒星系,仅太阳系拓殖,就够忙上几千上万年。而太阳变成红巨星、爆发恒星氦闪还要约50亿年。从物种存续角度看,人类文明还处在孩童期,有着大好前景,不能现在就封闭心灵、停止想象。 -
20:15
N-TALK视频丨王晋康:科幻作品中明天的人类
-
N-TALK丨王晋康:科幻作品中明天的人类
-
“中国几代科幻迷的梦想要实现了” 世界科幻大会来到成都
大会最重磅的环节是“雨果奖”的颁发。从1953年第11届费城大会开始,科幻大会选出年度雨果奖的获奖者,这成为全球科幻小说领域最悠久、最重要的奖项。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获得最佳长篇小说奖;2016年,郝景芳的作品获得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今天的国际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世界正在撕裂,科幻文学是一直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关注的是人类整体,描述的未来很多时候是人类共同的挑战,所以科幻能够成为一种很有效的粘合剂,粘合似乎日渐破碎的世界。” -
永别了,“醉步男”——中日科幻百年交流与启示
日本科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推理、恐怖等其他类型文学联系紧密,很多作品都同时带有这几种类型文学的特点,日本的科幻作家也经常是“身兼数职”的“跨界作家”,小林泰三就是如此。 -
一家科幻书店的毁灭为何让人如此痛惜
近年来,美国科幻逐渐走向衰落,科幻本身逐渐奇幻化,被关注的作品也多以女性、少数性向、族群关系等为主题 (本文首发于2020年6月11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