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举从考五经到只考四书:知识容量上的减负引发答题技巧上的内卷
既减负,又内卷,用虚掷精力抹平人才的方式建构一种“公平”幻境,科举制度倒也不能说不成功。能从这个繁琐的选拔机制里杀出重围的人,智力和韧性大概都足够,承平之世对官员的要求,能如此大概也就够了。 -
《世说新语》正确打开方式:权贵懈怠之书,无意义却“有意思”之书
文人喜欢《世说》是必然的。唐宋以后,随着皇权扩张,科举制度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大大增强,魏晋那样的名士失去了社会基础,而社会上的读书人却数量激增。也就是说,《世说》里的文化资源,和后世文人是共享的;《世说》里的名士特有的社会保障,是后世文人没有的;而《世说》名士不必介怀的体制约束,却是后世文人所必须忍受的。读《世说》,不生出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感觉,才怪呢。 -
陈文新:人们对科举制度有多少误解
科举制度,有两个简单的问题:第一、科举制度究竟是一种选拔什么人才的制度?第二、科举制度是否只选拔人才?这两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也正是在简单的问题上,我们对科举制度有较深的误解,并给它贴上了许多负面标签。 -
教育复兴:从“授人以渔”到“有教无类”
中国曾有过素质教育雏形。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书育人”之教育目的等。然而,秦以后两千多年,特别是科举制度的选拔功能,逐渐颠覆了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 -
清末三个大学堂章程
清末维新,百废待兴。维新思想家认为中国的积贫积弱,主要是因为民智未开。民智未开,则是因为八股取士。因此必须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教育,这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