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请人请托专家操控评审:警惕内部勾兑瓜分政府科研经费
所谓的“学术共同体”确定立项与政府资金分配,存在着裁判员与运动员两种身份的利益冲突问题。 请托可以通过私人关系如同学、校友、老乡与师兄弟姐妹等进行,其中最容易形成且最坚固的是通过师徒传承与同门关系形成的学阀,一个或少数几个学阀完全可以把持某个研究领域,垄断研究材料、控制学术评价,进而掌握分配政府科研经费之权。 -
人大导师被举报试图潜规则学生背后:警惕学阀垄断公共学术资源丨快评
在一个研究领域有一个或数个学阀,他们垄断学术资源,主导科研经费的分肥,把持学术评价权,控制学术体制内岗位的分配,对想进入这个研究领域的学子进行各种规训与控制。 -
高校通报黄某若学术造假事件:有必要认真思考“学术造假入刑”议题 | 快评
学术造假入刑是国外已有的司法实践。2009年,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就曾以“侵吞研究经费罪”与“非法买卖卵子罪”,判处黄禹锡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黄某若是否涉嫌刑事犯罪,又是否还有其他不法情事,已经超出了学术共同体的职权范围,公权力当继续追查黄的其他违法犯罪嫌疑,追究其刑事责任,并探索“学术造假入刑”的立法,倒逼学术界自查自纠,还给象牙塔一片蓝天。 -
争议插班生:试点23年仍未铺开的“二次高考”
生均经费并没有随插班生转移,特别是由市属高校转入部属高校的,后者几乎拿不到补贴。“这相当于招的学生越多,高校亏的钱越多。” 在试行初期,上海大学的老师们担心,插班生制度会造成本校尖子生的流失。叶志明不认同这种短视的观念,他回应道,“一流高校,不是通过扣住好学生来成为一流的。” “国内如果要建立更灵活的转学机制,还需要相关保障机制、社会环境和公众认知达到一定的程度。”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宋旭红认为,严格的转学制度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 -
论文署名,就应该取缔潜规则,按贡献大小来
科学研究,讲求客观、严谨、求实,谁是原创、主研,论文“一作”就应是谁,不能以“谁是领导、谁搞来经费、领导意图”来掠夺他人的成果。这位教授的说法,咋听都有股贾雨村念“护官符”的味道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8日《南方周末》) -
研究生宿舍“一床难求”:高校扩招下的宿舍供给难题
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应密曾分析,2000-2019年间,高校校舍建筑面积平均增幅仅为3.35%,这一数据低于研究生扩招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12.60%。 “就算买了地皮,还要再盖楼,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仅靠高校的办学经费可能无法支撑。” 疫情以来,高校软件设施的投入比例呈增长趋势。“教育经费多被投资于智慧教室、校园信息化建设、学生奖助学金、通选课程和学科专业建设上。” -
争议复旦教授“喝茶激发人体经络实验”
李辉曾确定了曹操家族DNA,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代,他还通过对Y染色体精细谱系的大规模构建,为白银杀人案成功破获提供线索。 “中医的经络是复杂的抽象概念,科学仪器是检测不出来的。”这名中医药大学教授同时称李辉的实验“荒诞到中医界的人都不想去驳斥”。 在学生看来,李辉对于茶叶的研究,都是出于“情怀”。“关于茶叶的研究经费都是他自掏腰包。” -
“木兰”编程语言造假,有无使用科研经费应彻查
以国外开源软件冒充“自主产权”骗取科研经费,可能是涉及欺诈研究资金的犯罪行为,不能简单以“科研不端”一笔带过。具体到“木兰”事件,有几个问题应该查清。 -
大学通识课,应该怎么上? | 圆桌
每年秋季开学,各个高校学生群里总会有一些对“水课”的热议,其中很多“水课”属于通识选修课程。 专业性不强泛泛而谈,没有学术意义,缺乏学校财政经费等支持……很多老师其实也不愿意承担通识课教学任务。 从2005年前后至今,过去15年可算是当代中国第一代通识教育。事实上,通识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通识教育,实践重点也从体系建构逐步转向质量提升。 怎样让通识课摆脱“水课”标签?南方周末记者约访多名研究者、授课者,探讨通识课程改革的难点与通识教育的本质。 -
草菅人命的学术造假
一些科学家的造假只是为了名和利,其结果会导致大量学术经费的浪费,并使得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误入歧途;另一些科学家的造假或失误所带来的伤害却要大得多,大到或许只有政治领导人的错误才能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