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金猎人:追野猪,追流量
“如果每天晚上都有这样的视频就好了。”网友的神经感受到充分刺激。野猪,在这一刻享受了如同大熊猫一般的关注度。 张腾飞挖坑埋葬了在捕猎中阵亡的“小黑”,脱下唯一的衣服盖在它身上,说道:“安息吧,愿你来生做一只宠物狗。” 野猪之害在于没有天敌加以抑制,豺、狼、虎、豹等大型食肉性动物因为栖息地被破坏等原因而减少。捕猎野猪只是短期举措,根本之策还是要恢复健康的生态系统。 -
《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发布
-
高速发展之下,上市公司ESG风险高企——2023年第四季度上市公司ESG风险报告
2023年第四季度,南方周末善择云平台共监测到1534家上市公司暴露的ESG风险事件6141起,平均每周暴露ESG风险472起,风险指数8662.6。采矿企业安全生产问题、新能源企业破坏生态问题值得关注。 -
毁了林,买碳汇即可轻判?
由于场地、管护能力、时间等条件受限,被告破坏森林后,直接修复很难完成。“与补植复绿相比,认购碳汇替代生态修复的方式更科学。” 一套规范的操作下来,碳汇核算成本不菲,最终算下来“可能跟赔偿金额差不多了”。 多地法院均禁止被告人认购的碳汇进行二次交易。“只要被告人付了钱后,对他来讲,碳汇资金的往来就已结束,要不然认购的碳汇就变成了被告人的投资了。” 在未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中,不能“蹭双碳热度”,一味扩大林业碳汇适用范围,要慎重考虑采取何种生态修复措施,才能够真正起到修复作用。 (本文首发于2022年9月15日《南方周末》) -
重构向上向实向善履责路径——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2021)解读
2021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遭受挑战的一年。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在全球蔓延,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重影响;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生态破坏、失业和贫困等全球性问题的威胁不断加剧,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工商业组织已经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2年CEO调研报告》显示,51%的全球受访者将可持续发展视为未来两到三年的最大挑战;在中国,52%的受访CEO持同样观点。 逆境之下如何突围,考验着企业的战略眼光和能力,也考验着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即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该如何看待履行社会责任与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2019年8月181家美国顶级公司首席执行官在“商业圆桌会议”上联合签署《公司宗旨宣言书》,提出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到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在全球渐成主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越来越具有战略性,越来越关注实质性。 2021年,推动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顶层架构更加完善: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草案)》增加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应当在遵守法律法规规定义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公司职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国家鼓励公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公布社会责任报告。2022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旨在更好推动中央企业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 在中国,履行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企业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8日《南方周末》) -
哪些案子会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盯上?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目前已公布的典型案例,有三个方面考虑:污染严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涉及生态破坏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的问题。 -
“树王”纪录连续刷新,为何不令人意外?
细、长、直,“像一根水泥柱子”,是很多人见到“树王”的第一感觉。想象下站在27层楼底仰视楼房的感觉,而这高耸入云的,是一棵树。 “森林里的一棵大树,就像海洋里的鲸。” 有文章提到,“树王”无一例外都生活在降雨量大、水汽充足、气候相对温和、受大风干扰破坏较小的区域,且是裸子植物——木质部由更细更长的管胞构成,单位面积上有着更强的支撑能力。 察隅和墨脱都是新物种的伊甸园。硬币的另一面是,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常受到地震、泥石流、山洪、滑坡和雪崩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
中央环保督察通报西藏昌都水泥“批小建大”、破坏生态
督察组通报,昌都市2019年,水泥产能利用率为97.4%,但2021年仅有63.4%。3家水泥企业4条生产线普遍存在“批小建大”问题,批复产能为60万吨/年和75万吨/年,但实际建成产能均为90万吨/年。 目前我国水泥行业严重产能过剩,执行“去产能”政策多年,“批小建大”是监管部门打击的重点。“不希望昌都乃至西藏水泥行业的发展,再重走一遍产能过剩的老路。”一位督察组人员表示。 产能过剩的另一个潜在影响是,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生态环保上的投入。水泥的原料是石灰岩矿,督察发现3家企业的矿山均存在生态破坏问题。 -
“绿水青山”量化为“金山银山”,现在流行这么算
GEP弥补了GDP“无法反映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成本”的短板,并有望成为地方政府的新“指挥棒”,考核官员的“生态政绩”。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四难问题。自然资本核算的国家级技术规范有望在年内出台。 有些地方政府对GEP的理解还存在一些误区,例如,像GDP一样把各地的GEP横向比较,或把GEP跟GDP相加。“海南和新疆的区位面积、生态系统、气候类型都不一样,为什么要去比较(两地的GEP)?”郑华称,在很多时候,GEP只有“自己跟自己比”时才是有意义的。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28日《南方周末》) -
长江禁渔,鱼多了,但勿以单个物种数量论英雄
虽然禁渔初见成效,一些地区鱼虾数量增多,但评判禁渔效果不能以个别物种的数量论英雄,生态系统的每个物种息息相关,应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 白鱀豚、白鲟等水中顶级物种的消失,背后是生态系统破坏。物种要保护,生态也要修复,缺一不可。 所有的水生生物甚至水中的昆虫、幼虫都有迁徙的习惯,在江与湖之间移动,它们的迁徙被阻止,基因多样性交流也就随之减少。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21日《南方周末》)